淺談如何撰寫參賽講解詞
講解詞是博物館講解員工作的文字依據。講解詞貫穿講解工作始終,并在講解員具體工作中具有指導規范等作用,訓練講解員撰寫講解詞的能力應作為培養優秀講解員的一項重要工作予以重視。
講解詞屬于文藝的說明文。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并給人知識的文章體裁。一般來說,博物館講解詞大多由文博領域學者專家或講解解說同行前輩撰寫而成。宣講、參賽類講解詞,講解時長通常為3~5分鐘,具有真實性、文學性、科學性、邏輯性的特點。本文擬針對宣講、參賽講解詞的創作進行論述。考核講解員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講解比賽通過考察講解員語音面貌、禮儀形態、撰寫文稿、臨場應變、心理素質等多方面的能力,能較全面地反映出講解員的綜合素質。一場出彩的講解,絕少不了一篇精彩講解詞的支撐。
一
據資料顯示,國內各類講解比賽中的講解環節,通常限定時間為3~5分鐘不等,例如2012年福建省“嘉庚杯”全省博物館、紀念館講解員講解比賽,要求“每位講解員的講解時間4.5~5分鐘”。正常情況下,普通話語速在每分鐘160-300個音節之間:錄音語速約為每分鐘160個音節,朗誦語速約為每分鐘240個音節,新聞播報語速約為每分鐘300個音節。一個音節一個字,講解語速與朗誦語速相近。因此,5分鐘時長的講解詞字數約為1000~1200個。如何在規定字數內,回答關于講解文物的3個基本問題:“是什么?為什么?講什么?”對講解詞撰寫人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首先,要求撰寫人具備講解內容的基礎知識,這里的講解內容主要指得是文物。在2012年福建省講解員比賽通知中提到:“講解比賽內容:以物講史……”,“物”泛指博物館館藏的一切文物。多年來,“以物講史”一直是講解比賽的核心要求,比賽講稿亦多遵從由“物”引出“史”的內在邏輯,通過講“史”揭示文物的真正價值和展覽意義。廣義的“史”泛指與文物相關的一切學科知識;狹義的“史”指的是文物背后的故事,即與該文物緊密相關的某段特定時期的史事,是將文物放置于歷史坐標之上,是講解比賽內容要求中的“史”。其次,將收集完成的材料轉化成書面文字,要求撰寫人具備寫作知識,這其中包含了明確主題風格,突出中心思想,布局章節段落,正確使用漢字、詞語(尤其是成語)、俗語、修辭手法,遵守語法規范等。而作為一篇文藝的說明文,它“與一般說明文不同之處在于講解詞的文學性,主要表現在語言的修辭方面……講解詞的文學語言應在準確、鮮明、生動的前提下富于藝術聯想,也就是說,需要充分發揮各種聯想的心理作用,讓觀眾隨著講解詞的引導,觸景生情。”由此可見,一篇優秀講解詞應當具備主題鮮明、善用修辭、文情并茂的特點,要求撰寫人勤于觀察及練習。再次,撰寫人應當具備邏輯學的基本素養。邏輯是思維的規律,邏輯學研究的對象正是思維的規律,被稱為“思維的思維”。學習邏輯學有助于人們正確地認識客觀事物、準確地表達思想、揭露和糾正謬誤。撰寫人面對收集來的復雜的文物背景資料,要使挑選出的內容符合講解員完成傳播歷史、文化、科學知識等重任之要求,考驗著撰寫人邏輯學的素養,及至撰寫完成進入充實修改階段,更需要撰寫人憑借邏輯素養審核材料、斟字酌句。最后,撰寫人要諳熟口語表達的規律。參賽講解詞的最終表現方式通過講解員的口語表達完成,在播音學中稱之為“二次加工”,因此在寫作時應在遵守語法規范的基礎上,遵循口語表達的規律進行創作。遵循口語表達的內在邏輯,除了使文稿流暢,朗朗上口,提升口語表達質感外,也契合了人耳接受信息的頻率,激發受眾傾聽的欲望,有效提高信息接受率。
二
撰寫參賽講解詞的具體過程可分為以下5個階段。
(一)確定主題,明確風格。主題是一篇參賽講解詞的根基,如果根基不穩,或是扎錯了地方,將嚴重影響選手比賽成績。撰寫參賽講解詞,尤其要注意根據比賽要求確定講解主題,再依據主題及參賽選手自身特點,明確講解風格。只有根基扎穩、扎實了,才能有好的作為。2011年福建省講解員講解比賽明確要求:“以各博物館、紀念館收藏的辛亥革命時期的文物藏品或文物圖片為講解題材”,而筆者所任職的單位——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館內鮮有這部分資料,經過文史專家指導,最終確定講解內容為有“臺灣孫中山”之稱的蔣渭水。
(二)收集材料,注意取舍。主題明確后進入收集材料的階段,面對前人豐碩的研究成果,如何挑選出合適的材料,考驗著撰寫人的信息處理能力。筆者在撰寫一篇介紹閩臺兩地特有、具備鎮風止剎功能的民間俗神風獅爺時,館藏不少于10本學術著作涉及風獅爺信仰,可是將10本內容都寫進文章中顯然不現實,因此要去粗取精。在挑選材料時,可優先淘汰尚無定論的觀點,保留被廣泛認可的觀點。著重收集有根有據的史事,輔以膾炙人口的民間演繹,至于民間、神話傳說則盡可能較少涉及。如此能最大程度上保證講解稿材料來源的可靠性,成為講解內容真實性的重要保證。
(三)擬定大綱,布局頭尾。材料收集完備,好比打仗前召集了三軍將士,而撰寫時擬定的大綱一如兵家使用的“陣法”。孰先孰后,孰重孰輕,處處考驗著撰寫者排兵布陣的能力。筆者在撰寫關于風獅爺信仰的講解稿時,收集了風獅爺所在地金門之概況、風獅爺造型特點、風獅爺信仰的形成、風獅爺稱呼的由來、今日風獅爺信仰之演變、泉州及金門兩地風獅爺信仰之傳承等多方面的材料,結合本次比賽在北方地方進行等現實因素考量,最終確定撰寫順序為:風獅爺所在地金門之概況、風獅爺信仰的形成、泉州及金門兩地風獅爺信仰之傳承、風獅爺稱呼的由來、風獅爺造型特點、今日風獅爺信仰之演變。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隱藏內容請回復
(五)充實修改,善用邏輯。文章完成之后,可以請專家前輩充實修改。從錯別字、詞語、句子語法是否符合語法規范,到材料真偽,材料的內在邏輯都要細細甄別。此外,還要考量成語、俗語使用是否恰當,修辭手法使用是否準確,過渡段的運用是否自然,文章的表達是否符合口語表達規律,文章風格與選手是否相統一,以及材料與材料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可謂是從頭到腳,任何一處細節均不能放過。只有經得起嚴格推敲的文章,才是合格的。
在上述5個階段結束后成稿定案,進入到有聲語言的二次創作中。作者:范怡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