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瞽”的成語(15個)
本文整理了瞽言蒭議、以瞽引瞽、不瞽不聾等含“瞽”的成語15個,其中“瞽”開頭的成語6個,“瞽”結尾的成語1個,“瞽”在中間的成語8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瞽”開頭的成語【第1句】:瞽言蒭議[gǔ yán chú yì]
【解釋】瞽言:不達事理的議論;蒭議:草野之人的議論。水平不夠,見解不深的言論。常用作自謙之辭。
【出處】《南齊書·劉善明傳》:“不識忌諱,謹陳愚管,瞽言蒭議,伏待斧鉞。”
【第2句】:瞽言萏議[gǔ yán dàn yì]
【解釋】萏議:草野之人的議論。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論。常用作自謙之辭。
【第3句】:瞽瞍不移[gǔ sǒu bù yí]
【解釋】瞽、瞍:眼睛瞎了的人;移:移動。眼睛瞎了的人對事物沒有反應。比喻惡劣成性的人不可能遷善改過。
【出處】漢·袁康《越絕書·越絕篇敘外傳記》:“盲者不可示以文繡,聾者不可語以調聲,瞽瞍不移,商均不化。”
【第4句】:瞽言妄舉[gǔ yán wàng jǔ]
【解釋】指隨便亂說,輕率行動。
【出處】《晉書·摯虞傳》:“臣生長篳門,不逮異物,雖有賢才,所未接識,不敢瞽言妄舉,無以疇答圣問。”
【第5句】:瞽言芻議[gǔ yán chú yì]
【解釋】瞽:瞎眼;芻議:草野平民的言論。盲人和草野平民的言論。
【出處】《南齊書·劉善明傳》:“不識忌諱,謹陳愚管,瞽言芻議,伏待斧鉞。”
【第6句】:瞽曠之耳[gǔ kuàng zhī ěr]
【解釋】瞽:眼睛瞎;瞽曠:春秋時晉國樂師,天生的盲人,能辨別五音六律。形容聽覺十分靈敏。
【出處】《莊子·胠篋》:“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也?!?/p>“瞽”結尾的成語
【第1句】:以瞽引瞽[yǐ gǔ yǐn gǔ]
【解釋】讓盲人給盲人引路。比喻讓愚昧無知的人去引導愚昧無知的人,只能使其更加迷惑。
【出處】太平天國·洪秀全《原道覺世訓》:“怪人佛老之徒出,自中魔計,以瞽引瞽,訛人以不可知之事,以售己詐……兼之魔鬼入心,遂造出無數怪誕邪說,迷惑害累世人。”
【示例】迨至妖胡竊天國,以瞽引瞽害愈深。 ——中國近臺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醒世文》
“瞽”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不瞽不聾[bù gǔ bù lóng]
【解釋】意為不故作癡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公阿婆。形容長輩要寬宏大量。
【出處】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云: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
【第2句】:兩瞽相扶[liǎng gǔ xiāng fú]
【解釋】瞽L盲人。兩個瞎子互相攙扶。比喻彼此都得不到幫助。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兩瞽相扶,不傷墻木,不陷井穽,則其幸也?!?/p>
【第3句】:眢井瞽人[yuān jǐng gǔ rén]
【解釋】眢井:枯井;瞽:瞎子。處于枯井中的瞎子。比喻毫無見識的庸人
【出處】嚴復《救亡決論》:“蓋非西學洋文,則無以為耳目,而舍格致之事,將僅得其皮毛,眢井瞽人,其無救于亡也審矣?!?/p>
【第4句】:發瞽振聾[fā gǔ zhèn lóng]
【解釋】發:開啟;瞽:盲人;振:振動;聾:耳聾。使盲人也能看見,使聾人也聽得見。比喻言論文章使人清醒感奮。
【出處】漢·枚乘《七發》:“當時之是,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佉起蹙,發瞽振聾而觀望之也?!?/p>
【第5句】:狂言瞽說[kuáng yán gǔ shuō]
【解釋】狂:狂放任性;瞽:盲目??裢裏o知,信口開河。形容人狂妄愚昧,胡說八道。
【出處】《漢書·晁錯傳》:“臣錯愚陋,昧死上狂言?!薄稘h書·谷永傳》:“中尚書宦官,檻塞大異,皆瞽說欺天者也。”《晉書·劉曜傳》:“御史劾均狂言瞽說,誣罔祥瑞,請依大不敬論?!?/p>
【示例】廷臣劾均狂言瞽說,誣妄妖瑞,應作大不敬論。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四十一回
【第6句】:狂瞽之言[kuáng gǔ zhī yán]
【解釋】狂:狂妄。瞽:瞎眼,盲目。指愚妄無知的言論。舊時常用作自謙之辭。亦作“狂瞽之說”。
【出處】唐·魏征《十漸不克終疏》:“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參以芻蕘之議,冀千慮一得,袞職有補?!?/p>
【示例】況兌運一事,所系非淺,是以少效狂瞽之言。 ——明·歸有光《遺王都御史書》
【第7句】:盲瞽之言[máng gǔ zhī yán]
【解釋】盲瞽:眼睛瞎,比喻不明事理。指見識短淺或沒有分寸的話。常用作自謙語。
【出處】漢·王充《論衡·謝短》:“然則儒生所謂盲瞽者也。”
【示例】如不見怪,小弟也有一句盲瞽之言。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
【第8句】:狂瞽之說[kuáng gǔ zhī shuō]
【解釋】狂:狂妄;瞽:瞎眼。指愚妄無知的言論。舊時常用作自謙之辭。
【出處】《南史·虞寄傳》:“使得盡狂瞽之說,披肝膽之誠?!?/p>
【示例】此等狂瞽之說,是自求擾亂,與暴徒甘心破壞,結果無殊。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四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