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和”的成語大全(155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和樂且孺、志同心和、風和日暖等含“和”的成語155個,其中“和”開頭的33個,“和”結尾的56個,“和”在中間的66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和”開頭的成語
【第1句】:和樂且孺[hé lè qiě rú]
【解釋】孺:孩子,這里指孩子氣。隨和樂觀,孩子氣十足。
【第2句】:和而不同[hé ér bù tóng]
【解釋】和:和睦;同:茍同。和睦地相處,但不隨便附和。
【出處】《論語·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示例】彼既人而無禮,此亦和而不同。 ——《舊五代史·世襲列傳》
【第3句】:和氣致祥,乖氣致異[hé qì zhì xiáng,guāi qì zhì yì]
【解釋】和氣:溫和的氣象;致:招致;祥:吉祥;乖氣:不和諧的氣氛;戾:罪過。和睦融洽的氣氛可致吉祥,不和諧的氣氛則招致災禍。
【出處】《漢書·劉向傳》:“由此觀之,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
【第4句】:和合雙全[hé hé shuāng quán]
【解釋】和:和睦;合:投合。用于祝賀新婚夫婦終生和睦相處,白頭偕老。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二回:“回手又把腕上的一幅金鐲子褪下來,給他帶上,圈口大小,恰如合適,說:'和合雙全的罷。’”
【第5句】:和氣致祥,乖氣致戾[hé qì zhì xiáng,guāi qì zhì lì]
【解釋】和氣:和睦;乖氣:不和順;戾:罪過。和睦招致吉祥,不和招致災禍。
【出處】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中卷:“和氣致祥,乖氣致戾,處家固然也,即涉世亦何不莫然!”
【第6句】:和氏之璧,夜光之珠[hé shì zhī bì,yè guāng zhī zhū]
【解釋】和氏:春秋時楚人卞和;璧:玉器。指世上罕有的珍寶。
【出處】晉·劉琨《答盧諶詩一首并書》:“和氏之璧,焉得獨曜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未玩于隨掌?”
【第7句】:和容悅色[hé róng yuè sè]
【解釋】形容和善可親。同“和顏悅色”。
【出處】《紅樓夢》第六八回:“那鳳姐卻是和容悅色,滿嘴里'好妹妹’不離口。”
【示例】[張姑娘]先和容悅色,低聲下氣的叫了聲姐姐。 ——《兒女英雄傳》第二五回
【第8句】:和事不表理[hé shì bù biǎo lǐ]
【解釋】和事:平息爭端;表理:擺道理,講理。只平息爭端,而不去評論是非曲直。
【第9句】:和事老[hé shì lǎo]
【解釋】和事:平息事件或爭端。調停爭端的人。多指不講原則,不問是非而一味勸使雙方和解之人。也指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的人。
【出處】《新唐書·宗楚客傳》:“中宗不能窮也,詔琬與楚客,處訥約兄弟兩解之,故世謂帝為'和事天子’。”
【示例】就待我去見三府公,講一講明,與你們做個和事老罷。 ——元·無名氏《鼓掌絕塵·月集》第七回
【第10句】:和衣而睡[hé yī ér shuì]
【解釋】和:連著。穿著衣服睡覺。
【出處】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六回:“因掙扎走了幾步,身體愈覺困倦,坐不得一刻,就和衣而睡。”
【第11句】:和氣生財[hé qì shēng cái]
【解釋】指待人和善能招財進寶。
【出處】魯迅《彷徨·離婚》:“一個人總要和氣些,'和氣生財’,對不對?”
【示例】老人一輩子最重要的格言是'和氣生財’。 ——老舍《四世同堂》
【第12句】:和稀泥[huò xī ní]
【解釋】比喻調和紛爭。
【示例】你又在和稀泥了。
【第13句】:和睦相處[hé mù xiāng chǔ]
【解釋】彼此和好地相處。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示例】我們要和睦相處,團結友愛。
【第14句】:和和睦睦[hé hé mù mù]
【解釋】指相處融洽友好。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38章:“你們為什么要這樣?難道你們不能走到一塊和和睦睦過日子嗎?”
【第15句】:和衷共濟[hé zhōng gòng jì]
【解釋】衷:內心;濟:渡。大家一條心,共同渡過江河。比喻同心協力,克服困難。
【出處】《尚書·皋陶謨》:“同寅協恭和衷哉。”《國語·魯語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濟而已。”
【示例】他見了啟事便跑到書店里來,談了些和衷共濟的話。 ——郭沫若《學生時代·創造十年》
【第16句】:和氣致祥[hé qì zhì xiáng]
【解釋】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出處】《漢書·劉向傳》:“和氣致祥,乖氣致異。”
【示例】田家因不分家,那棵紫荊又活轉過來,豈不是“和氣致祥”的明驗嗎?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一回
【第17句】:和藹可親[hé ǎi kě qīn]
【解釋】和藹:和善。態度溫和,容易接近。
【出處】明·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藹然可親。”
【示例】假若有人愿意來看他,他是個頂和藹可親的人。 ——老舍《四世同堂》二
【第18句】:和尚吃八方[hé shàng chī bā fāng]
【解釋】比喻向各處伸手,撈好處占便宜。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俗話說:和尚吃八方。他家太太老伯連著師姑庵里的錢都會募了來做好事,也算神通廣大了。”
【第19句】:和風麗日[hé fēng lì rì]
【解釋】指天氣溫暖而晴朗。
【出處】宋·柳永《西平樂》詞:“正是和風麗日,幾許繁紅嫩綠,雅稱嬉游去。”
【示例】那時節和風麗日滿東園。 ——元·李愛山《集賢賓·春日傷別》套曲
【第20句】:和風細雨[hé fēng xì yǔ]
【解釋】和風:指春天的風。溫和的風,細小的雨。比喻方式和緩,不粗暴。
【出處】南朝·陳·張正見《陪衡陽王游耆阇寺》:“清風吹麥壟,細雨濯梅林。”
【示例】正不寒不暖,和風細雨,困人天氣。 ——宋·張先《八寶裝》詞
【第21句】:和盤托出[hé pán tuō chū]
【解釋】和:連同。連盤子也端出來了。比喻全都講出來,毫不保留。
【出處】元·明本述《天目中峰和尚廣錄》卷十六:“今日特為你起模畫樣,和盤托出。”
【示例】現在除非把這事和盤托出,再添上些枝葉,或者可以激怒于他,稍助一臂之力。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七回
【第22句】:和和氣氣[hé hé qì qì]
【解釋】態度平順溫和。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1回:“你們一心一計和和氣氣的,省得我是你們眼里的刺似的。只有一件,你們知好歹只疼我那孩子就是了。”
【示例】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他和和氣氣同我們聊了會兒,喝了吳迪沏的綠茶。”
【第23句】:和璧隋珠[hé bì suí zhū]
【解釋】和壁:和氏璧,隋珠:古傳說中的夜明珠。比喻極珍貴的東西。
【出處】《韓非子·解老》:“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之美,物不足以飾之。”
【示例】去奇伎淫巧,損和璧隋珠,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自然波清四海,塵消九城。 ——唐·張庭珪《請勤政王崇儉約疏》
【第24句】:和衣而臥[hé yī ér wò]
【解釋】和:連著;臥:躺下。穿著衣服躺下睡覺。
【出處】和:連著;臥:躺下。穿著衣服躺下睡覺。
【示例】老程師爺是喝得當面退席,和衣而臥。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
【第25句】:和而不唱[hé ér bù chàng]
【解釋】贊同別人的意見,不堅持自己的說法。
【出處】《莊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第26句】:和隋之珍[hé suí zhī zhěn]
【解釋】和:和氏璧;隋:隋侯珠。像和氏璧和隋侯珠那樣的珍貴寶物。形容極其珍貴或極為難得的東西。
【出處】漢·班固《答賓戲》:“先賤而后貴者,和隋之珍也。”
【第27句】:和顏悅色[hé yán yuè sè]
【解釋】顏:面容;悅:愉快;色:臉色。臉色和靄喜悅。形容和善可親。
【出處】《論語·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也。”邢昺疏:“善柔,謂面柔,和顏悅色以誘人者也。”
【示例】申子平急上前,和顏悅色的把原委說了一遍。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八回
【第28句】:和藹近人[hé ǎi jìn rén]
【解釋】和藹:和善。態度溫和,容易接近。
【出處】明·李開先《賀邑令賀洪濱獎異序》:“迄今才八閱月,絕從生之文法,除苛細之科條,雖若凜不可犯,而實藹然可親。”
【示例】但不知怎的總覺得他其實是和藹近人,并不如先前自己揣想那樣的可怕。 ——魯迅《離婚》
【第29句】:和平共處[hé píng gòng chǔ]
【解釋】彼此不發生軍事沖突而共存。
【出處】鄧小平《和平共處原則具有強大生命力》:“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
【第30句】:和如琴瑟[hé rú qín sè]
【解釋】比喻夫妻相親相愛。
【出處】《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第31句】:和光同塵[hé guāng tóng chén]
【解釋】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消極處世態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處】《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
【示例】休要欺三瞞四,我趙某不是與你和光同塵的。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一
【第32句】:和顏說色[hé yán yuè sè]
【解釋】形容和善可親。同“和顏悅色”。
【出處】《論語·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劉寶楠正義引漢·鄭玄注:“言和顏說色為難也。”
【第33句】:和氏之璧,隋侯之珠[hé shì zhī bì,suí hóu zhī zhū]
【解釋】和氏:春秋時楚人卞和;璧:玉器;隋侯:周代姬姓諸侯。指世上罕有的珍寶。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和”結尾的成語
【第1句】:志同心和[zhì tóng xīn hé]
【解釋】志趣相同,心意一致。
【出處】《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乃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
【第2句】:一呼百和[yī hū bǎi hè]
【解釋】一人呼喚,百人響應。形容響應的人很多。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五:“當前快意,一呼再諾者,人隸也。”
【第3句】:白雪難和[bái xuě nán hé]
【解釋】白雪:指楚國一首歌曲名。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藝術。
【出處】唐·岑參《和祠部王員外雪后早朝邵事》:“聞道仙郎歌白雪,由來此曲和人稀。”
【示例】這幅抽象畫,對一般人來說都是白雪難和。
【第4句】:一唱百和[yī chàng bǎi hé]
【解釋】形容附和的人極多。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五回:“哪一個不是宋詩呢?那也是承了乾嘉極盛之后,不得不另辟蹊徑,一唱百和,自然的成了一時風氣了。”
【示例】項掛百八念珠,手執九龍錫杖,一唱百和,宣卷譚空,鐃鈸鐘鼓,聲喧若沸。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五十二回
【第5句】:遙相應和[yáo xiāng yìng hè]
【解釋】遙:遠遠地;應:照應。遠遠地互相聯系,互相配合。
【出處】《明史·文苑傳》:“儀真蔣山卿、江都趙鶴亦與璘遙相應和。”
【示例】且鄭成功出沒閩、浙,奉其偽號,遙相應和,聲勢頗張。 ——《清史稿·許友信傳》
【第6句】:情投意和[qíng tóu yì hé]
【解釋】投:契合。形容雙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親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氣合”。
【第7句】:內峻外和[nèi jùn wai hé]
【解釋】內心嚴厲而外貌和藹。
【出處】清·昭梿《嘯亭雜錄·孫文定公》:“公內峻外和,相對者如登泰、華、坐春風,非不陽和熙熙,貯在顏間,而業已置人于青云上。”
【第8句】:玉燭調和[yù zhú tiáo hé]
【解釋】指天地四時之氣和合調順。也指夫妻感情融洽。
【出處】南朝·梁·蕭統《七契》:“銅律應度,玉燭調和。”
【示例】顯文明開盛治,說孝男并義女。玉燭調和歸圣主。 ——元·高明《琵琶記》第四十二出
【第9句】:鼓腹含和[gǔ fù hán hé]
【解釋】吃飽肚子,和樂相處。形容太平歡樂。
【出處】嚴復《主客平議》:“煕皞之民,耕三馀一,鼓腹含和,無過庶過富之通患。”
【第10句】:更唱迭和[gēng chàng dié hé]
【解釋】①彼此唱和。②指相互以詩詞酬答。③指互相呼應配合。
【出處】戰國·楚·宋玉《高唐賦》:“當年邀游,更唱迭和,赴曲隨流。”清·錢泳《履園叢話·園林·逸園》:“太史之女曰蘊玉者,自號生香居士,亦能詩,與在山更唱迭和。”
【示例】陛下聽其所說,更訪于近臣,私相計會,更唱迭和,蔽惑聰明。 ——《舊唐書·裴度傳》
【第11句】:政清人和[zhèng qīng rén hé]
【解釋】政治清明,人心歸向,上下團結。
【出處】《晉書·諸葛恢傳》:“會稽內史諸葛恢蒞官三年,政清人和,為諸郡首。”
【第12句】:一倡百和[yī chàng bǎi hè]
【解釋】和:呼應,附和。一人首倡,百人附和。形容附和的人極多。
【出處】清·江藩《漢學師承記·惠周惕》:“郢書燕說,一倡百和。”
【示例】有年老者,以為財神變相,亟以香燭凈茶祝而送之,一倡百和,比戶皆然,喧鬧半時。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
【第13句】:天時地利人和[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解釋】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示例】咸淵想了一會,道:'行兵須要天時、地利、人和。為今之計,地利、人和倒用不著了,是要講天時了。’ ——清·劉璋《斬鬼傳》第八回
【第14句】:你唱我和[nǐ chàng wǒ hé]
【解釋】和:依照別人詩詞的題材、體裁和韻腳來寫作詩詞。①指用詩詞相互酬答。②指雙方意見相同,互相支持。
【出處】明·周楫《西湖二集》:“日日的吟詩作賦,你唱我和。”
【示例】一時便有許多同類,你唱我和。 ——《照世杯·百和坊將天作有》
【第15句】:一倡一和[yī chàng yī hé]
【解釋】①指一個先唱,一個和聲,形容兩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兩人相互配合,彼此呼應。倡,亦作“唱”。②指鳴聲相呼應。
【出處】《詩·鄭風·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示例】自此一倡一和,漸漸情熟,往來不絕。 ——《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
【第16句】:心平德和[xīn píng dé hé]
【解釋】心情平靜,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年》:“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第17句】:心正氣和[xīn zhèng qì hé]
【解釋】內心正直,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
【出處】唐·李世民《筆法訣》:“夫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玄妙。”
【示例】故秘書包公謂公內外循理,心正氣和,君子以為知言。 ——唐·權德輿《叔父故朝散郞華州司士參軍府墓志銘序》
【第18句】:塤倡篪和[xūn chàng chí hè]
【解釋】塤:土制樂器,形如雞蛋,有六孔;篪:竹管樂器,像笛子,有八孔。舊時比喻兄弟和睦。
【出處】宋·洪咨夔《二鍾君墓記》:“凡所規畫,兄不自謀,必以諮諸弟,弟劑度可否,聽兄決之,塤倡篪和,如出一人。”
【第19句】:一唱眾和[yī chàng zhòng hè]
【解釋】和:呼應,附和。一人念頭唱,眾人附和。形容附和的人極多。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結和》:“人罷極而主不恤,國內潰而上不知,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
【第20句】:面和心不和[miàn hé xīn bù hé]
【解釋】表面上很和氣,心里卻有矛盾。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八:“為此兩下面和意不和,巴不能劉家有些事故,幸災樂禍。”
【示例】既然他倆平日面和心不和,怕臨時鬧別扭壞了大事,我替你去督戰吧,看誰敢不齊心!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章
【第21句】:隨聲附和[suí shēng fù hè]
【解釋】和:聲音相應。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么說,就跟著怎么說。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一回:“崇侯虎不過隨聲附和,實非本心。”
【示例】放翁(陸游)晚年有得,非隨聲附和以道學為名高者矣。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六
【第22句】:搖相應和[yáo xiāng yìng hè]
【解釋】遙:遠遠地;應:照應。遠遠地互相聯系,互相配合。
【出處】《清史稿·許友信傳》:“且鄭成功出沒閩、浙,奉其偽號,遙相應和,聲勢頗張。”
【第23句】:志同氣和[zhì tóng qì hé]
【解釋】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出處】《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乃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
【第24句】:面和意不和[miàn hé yì bù hé]
【解釋】意:心意。表面上很和氣,心里卻有矛盾。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八:“為此兩下面和意不和,巴不能劉家有些事故,幸災樂禍。”
【示例】原來這班水手,與船頭面和意不和,也有個緣故。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第25句】:琴瑟調和[qín sè tiáo hé]
【解釋】琴瑟同時彈奏,聲音和諧。比喻夫妻恩愛。
【出處】《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示例】少年夫婦,琴瑟調和,女貌郎才,如魚得水。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十二回
【第26句】:彼倡此和[bǐ chàng cǐ hè]
【解釋】和:附和;應和。比喻一方倡導,別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應。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六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后謁見晉景公,內外同心,彼倡此和,不由晉景公不從。”
【第27句】:君唱臣和[jūn chàng chén hè]
【解釋】唱:歌唱,吟詠;和:應和。形容臣子緊緊遵循君主的旨意辦事。
【出處】《晏子外編》:“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示例】君唱臣和,君先臣隨。 ——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
【第28句】:取與不和[qǔ yǔ bù hé]
【解釋】指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財物。
【出處】《故唐律疏議》卷四:“取與不和,雖和,與者無罪。”
【第29句】:倡而不和[chàng ér bù hè]
【解釋】倡:同“唱”。和:響應。領唱無人應和。形容有人領導,但無人響應的冷清局面。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第30句】:樂以道和[yuè yǐ dào hé]
【解釋】樂:音樂。音樂能夠表現中和之氣。
【出處】《莊子·天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
【第31句】:鳳協鸞和[fèng xié luán hé]
【解釋】形容夫妻和睦,感情融洽。
【第32句】:抱德煬和[bào dé yáng hé]
【解釋】抱:懷抱,引申為堅持;煬:熔化,引申為蘊育。堅持道德實質,蘊育和平氣息。 指行仁政,搞團結。
【出處】《莊子·徐無鬼》:“抱德煬和,以順天下。”
【第33句】:才懷隋和[cái huái suí hé]
【解釋】才:才能;隋:隋侯珠,春秋時代非常名貴的寶珠;和:和氏璧,春秋時極有名的寶玉。形容具有罕見的才能。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雖才懷隋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見笑而自點耳。”
【第34句】:塤篪相和[xūn chí xiāng hè]
【解釋】舊時比喻兄弟和睦。
【出處】《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塤,仲氏吹篪。”
【第35句】:鼎鼐調和[dǐng nai tiáo hé]
【解釋】比喻處理國政。
【出處】相傳商武丁問傅說治國之方,傅以如何調和鼎中之味喻說,遂輔武丁以治國。
【示例】鼎鼐調和理庶民,安邦定國立功勛。 ——元·鄭光祖《老君堂》第二折
【第36句】:六親不和[liù qīn bù hé]
【解釋】指和親族、親戚之間的關系不好。
【出處】《老子》第十八章:“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示例】那王仁自從王子騰死后,王子勝又是無能的人,任他胡為,已鬧的六親不和。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四回
【第37句】:狐唱梟和[hú chàng xiāo hè]
【解釋】梟:傳說中的惡鳥。比喻壞人互相勾結。
【出處】宋·王禹偁《杜伏威傳贊序》:“由是世充、建德、黑闥、武周之輩,狐唱梟和,蝟芒而來。”
【示例】奸臣們狐唱梟和,弄得仁宗六神無主
【第38句】:千人唱,萬人和[qiān rén chàng,wàn rén hè]
【解釋】和:應聲隨唱。領唱的人多,應聲隨唱的人更多。形容響應的人極多。
【出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千人唱,萬人和。山林為之震動,川谷為之蕩波。”
【示例】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巴俞宋蔡,淮南千遮,文成顛歌,族居遞奏,金鼓迭起。 ——唐·歐陽洵《藝文類聚》卷六十六
【第39句】:心醇氣和[xīn chún qì hé]
【解釋】醇:純厚樸實;氣:氣質。心地純樸,氣質溫和。形容人憨厚老實。
【出處】唐·韓愈《答尉遲生書》:“形大而聲宏,行峻而言厲,心醇而氣和。”
【第40句】:此唱彼和[cǐ chàng bǐ hè]
【解釋】彼:那里。這里唱,那里隨聲附和。比喻互相呼應。
【出處】清·陳田《明詩紀事·己簽序》:“與前七子隔絕數十年,而此唱彼和,聲應氣求,若出一軌。”
【示例】當下此唱彼和,無不贊成。 ——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第九回
【第41句】:雄唱雌和[xióng chàng cí hé]
【解釋】比喻相互附和。
【出處】唐·韓愈《司徒兼侍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盜連為群,雄唱雌和,首尾一身。”
【第42句】:彼唱此和[bǐ chàng cǐ hè]
【解釋】比喻一方倡導,另一方效仿。
【出處】《明史·劉世龍傳》:“仕者日壞于上,學者日壞于下,彼唱此和,靡然成風。”
【第43句】:政通人和[zhèng tōng rén hé]
【解釋】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示例】及擢守嚴陵,政通人和,始從事于梨棗。 ——清·鮑廷博《青本刻<聊齋志異>紀事》
【第44句】:割地求和[gē dì qiú hé]
【解釋】割讓土地,求得和平。
【出處】《史記·平原君列傳》:“故不如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示例】打了勝仗,反而割地求和,……就是外國人也覺得詫異。 ——李劼人《暴風雨前》第三部分
【第45句】:詘膝請和[qū xī qǐng hé]
【解釋】詘:通“屈”,彎曲;屈膝:下跪。下跪降服,請求和解。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然后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詘膝請和。”
【第46句】:屈膝求和[qū xī qiú hé]
【解釋】屈膝:下跪。下跪降服,請求和解。形容以奴顏婢膝的丑態,向強者獻媚求和。
【出處】《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然后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詘膝請和。”
【示例】屈膝求和母后返駕,刺奸被執義士喪生。 ——蔡東藩《宋史演義》第七十六回
【第47句】:日麗風和[rì lì fēng hé]
【解釋】和風習習,陽光燦爛。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氣。
【出處】元·李愛山《集賢賓·春日傷別》:“那時節和風麗日滿東園,花共柳紅嬌綠軟。”
【示例】這日正是清明佳節,日麗風和。 ——清·曾樸《孽海花》第七回
【第48句】:心平氣和[xīn píng qì hé]
【解釋】心情平靜,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
【出處】宋·蘇軾《菜羹賦》:“先生心平而氣和,故雖老而體胖。”
【示例】一想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他也就心平氣和了。
【第49句】:六脈調和[liù mài tiáo hé]
【解釋】六脈:凡人左右手各有寸、關、尺三脈,合稱六脈。指人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出處】清·蘧園《負曝閑談》第二十九回:“劉理臺至此,方才六脈調和。”
【示例】我看他六脈調和,不象有病的,便說你六脈里面,都沒有病象,何以說有病呢。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六回
【第50句】:一唱一和[yī chàng yī hè]
【解釋】一個先唱,一個隨聲應和。原形容兩人感情相通。現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應。
【出處】《詩經·鄭風·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示例】自此一唱一和,漸漸情熟,往來不絕。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四
【第51句】:一迎一和[yī yíng yī hé]
【解釋】指一味迎合。
【出處】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也是你不合去殺人處,一迎一合。”
【第52句】:隨聲趨和[suí shēng qū hé]
【解釋】自己沒有主見,別人怎么說,就跟著怎么說。見“隨聲附和”。
【出處】宋·孔煒《文安謚議》:“其學務窮本原,不為章句訓話,其持論雄杰卓立,不茍隨聲趨和。”
【第53句】:地利人和[dì lì rén hé]
【解釋】地利:地理的優勢;人和:得人心。表示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群眾基礎。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示例】雖然犯了一次錯誤,紅軍已卷土重來此地利人和之邊界,前途希望還是不惡。 ——毛澤東《井崗山的斗爭》
【第54句】:日暖風和[rì nuǎn fēng hé]
【解釋】陽光溫暖,微風各煦。形容天氣晴好。
【出處】宋·劉斧《青瑣高義·別集》卷二:“不久,海上風和日暖。”
【示例】玉勒雕鞍爭馳,佳時日暖風和。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清腔類·夜行船》
【第55句】:秋高氣和[qiū gāo qì hé]
【解釋】形容秋空高朗、天氣晴和。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九回:“卻說小燕便服輕車,叫車夫徑到城南保安寺街而來,那時秋高氣和,塵軟蹄輕,不一會已到了門口,把車停在門前兩棵大榆樹蔭下。”
【第56句】:更唱疊和[gēng chàng dié hé]
【解釋】指相互以詩詞酬答。同“更唱迭和②”。
【出處】明·宋濂《寄和右丞溫迪罕詩卷序》:“吾昔在中州文物府中更唱疊和者,為何如耶?”
“和”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風和日暖[fēng hé rì nuǎn]
【解釋】風很平靜,陽光暖人。
【出處】宋·劉斧《青瑣高義·別集》卷二:“不久,海上風和日暖。”
【示例】天生兄弟三人,送至外護,候素臣開船,見風和日暖,帆正波平,放心回島。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八十回
【第2句】:跑了和尚跑不了寺[pǎo le hé shàng pǎo bù le sì]
【解釋】指縱然一時躲掉,但由于其他無法擺脫的牽累,最后還是無法脫身。同“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示例】跑了和尚跑不了寺,他是逃避不了責任的。
【第3句】:走了和尚走不了廟[zǒu lé hé shàng zǒu bù liǎo miào]
【解釋】人雖然走了,家卻無法搬走。比喻難以逃脫。
【出處】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溜了你就別回來!走了和尚走不了廟,看你有本事守得住那點地。”
【示例】你可以放心,她走了和尚走不了廟的。
【第4句】:琴瑟和好[qín sè hé hǎo]
【解釋】比喻夫婦情深和美。亦作“琴瑟靜好”、“琴瑟之好”、“琴瑟之歡”、“琴瑟之樂”、“琴瑟和同”、“琴瑟和調”。
【出處】《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示例】孫由是琴瑟和好,生一男兩女,十余年從無角口之事。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孫生》
【第5句】:言歸和好[yán guī hé hǎo]
【解釋】指彼此重新和好。同“言歸于好”。
【出處】《清史稿·世祖紀一》:“昔之疆場用兵,本冀言歸和好。不幸寇兇極禍,明祚永終。”
【第6句】:禮之用,和為貴[lǐ zhī yòng,hé wéi guì]
【解釋】按禮行事,當以平和寧靜為本。
【出處】《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第7句】:燮和天下[xiè hé tiān xià]
【解釋】燮和:協調,和順。使國家協調和平。
【出處】《尚書·顧命》:“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
【示例】其君臨晉邦,奉系宗祀,允執其中,燮和天下。 ——《晉書·恭帝紀》
【第8句】:三杯和萬事[sān bēi hé wàn shì]
【解釋】和:緩和。指飲酒可以解脫愁悶消除煩惱。
【出處】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示例】申屠娘子又笑道:'媽媽,常言三杯和萬事,再奉一甌。’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侯官縣烈女殲仇》
【第9句】:言和意順[yán hé yì shùn]
【解釋】言語和順,情意相諧。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順,似漆如膠。”又第九十八回:“但愿他們兩口兒言和意順,從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
【第10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zuò yī rì hé shàng zhuàng yī tiān zhōng]
【解釋】俗語。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也有無可奈何,勉強從事的意思。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五回:“留著我中甚么用!也不過像俗語說的,'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罷了!就是拼性命去干,現在的事也是弄不好的。”
【示例】人活著要有理想,有作為,切不可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
【第11句】:對著和尚罵賊禿[duì zhe hé shàng mà zéi tū]
【解釋】表面罵第三者,實際是指桑罵槐罵對方。
【出處】魯迅《彷徨·肥皂》:“你簡直是在'對著和尚罵賊禿’了。我就沒有給錢,我那時恰恰身邊沒有帶著。”
【示例】你簡直是對著和尚罵賊禿,不把我村長當作官。
【第12句】:躲得和尚躲不得寺[duǒ dé hé shàng duǒ bù dé sì]
【解釋】寺:寺廟。指躲避一時,但終究不能根本逃避。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你不愿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個料理。”
【第13句】:響和景從[xiǎng hé jǐng cóng]
【解釋】比喻兩者緊密相連。同“響答影隨”。
【出處】明·張居正《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呂公墓志銘》:“稽古盛際,同寅協恭,百僚師之,以洽時雍,譬伯與仲,響和景從。”
【第14句】: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zuò yī rì hé shàng zhuàng yī rì zhōng]
【解釋】俗語。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也有無可奈何,勉強從事的意思。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六回:“行者方丟了鐘杵,笑道:'你那時曉得,我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的。’”
【示例】常言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往后貞節輪不到你身上了。’ ——《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六回
【第15句】:曲高和寡[qǔ gāo hè guǎ]
【解釋】曲調高深,能跟著唱的人就少。舊指知音難得。現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處】戰國楚·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示例】我在省城,只聽人稱贊靚云,從沒有人說起逸云,可知道曲高和寡呢!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篇》第五回
【第16句】:日和風暖[rì hé fēng nuǎn]
【解釋】形容天氣晴好。同“日暖風和”。
【出處】宋·范純仁《鷓鴣天·和韓持國》詞:“臘后春前暖律催,日和風暖欲開梅。”
【第17句】:惠風和暢[huì fēng hé chàng]
【解釋】惠:柔和;和:溫和;暢:舒暢。柔和的風,使人感到溫暖、舒適。
【出處】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第18句】:時和歲稔[shí hé suì rěn]
【解釋】四時和順,五谷豐收。用以稱頌太平盛世。同“時和年豐”。
【出處】《南齊書·王敬則傳》:“救民拯弊,莫過減賦。時和歲稔,尚爾虛乏,儻值水旱,寧可熟念?”
【示例】上樂時和歲稔,萬物得其宜;下樂名遂官閑,一身得其所。 ——唐·白居易《泛渭賦》序
【第19句】:歪嘴和尚瞎念經[wāi zuǐ hé shàng xiā niàn jīng]
【解釋】比喻為謀私利而亂搬教條。
【示例】真是歪嘴和尚瞎念經,他純粹在搗亂。
【第20句】:隋珠和玉[suí zhū hé yù]
【解釋】即隋珠和璧。
【出處】明·徐復祚《一文錢》第二折:“他的質當從來饒本,有的是隋珠和玉,赤仄黃銀。”
【第21句】:一堂和氣[yī táng hé qì]
【解釋】本指態度和靄可親。現也指互相之間只講和氣,不講原則。
【出處】宋·管鑒《好事近》詞:“好是一堂和氣,勝十分春色。”
【示例】釀成一堂和氣,來薦老人觴。 ——元·王惲《水調歌頭》詞
【第22句】:清和平允[qīng hé píng yǔn]
【解釋】平允:性格平和。形容人的性格溫和,容易接近。
【出處】《晉書·齊獻王攸傳》:“齊獻王攸,字大猷,少而岐嶷。及長,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為世所楷。”
【示例】攸性孝友,多材藝,清和平允,名聞過于炎。 ——《資治通鑒·魏紀十》
【第23句】:打落牙齒和血吞[dǎ luò yá chǐ huò xiě tūn]
【解釋】和:混合,拌。牙齒被人打掉,和著血一塊吞下肚去。比喻吃了虧不讓別人知道。也比喻失敗了還要堅持做好漢。
【出處】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為了團結,為了大敵當前,顧全抗戰,只好打落牙齒和血吞。”
【第24句】:心和氣平[xīn hé qì píng]
【解釋】形容心氣平靜,態度溫和。同“心平氣和”。
【出處】宋·蘇轍《既醉備五福論》:“醉而愈恭,和而有禮,心和氣平,無悖逆暴戾之氣干于其間。”
【第25句】:時和歲豐[shí hé suì fēng]
【解釋】和:和平;歲:年成;豐:盛,多。時代太平,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出處】《詩經·小雅·華黍》孔穎達疏:“萬物盛多,人民忠孝,則致時和年豐,故次華黍,歲豐宜黍稷也。”
【示例】今時和歲豐,邊鄙不聳,亦古之所謂小康者。 ——宋·陳亮《廷對》
【第26句】:乖氣致戾,和氣致祥[guāi qì zhì lì,hé qì zhì xiáng]
【解釋】乖:不和諧;戾:罪。指不和招致禍患,和睦帶來吉祥。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想到這里,就令人不能不信'乖氣致戾,和氣致祥’這句話了。”
【第27句】:隨珠和璧[suí zhū hé bì]
【解釋】隨侯珠與和氏璧的并稱。泛指珍寶或珍寶中的上品。事見《韓非子·和氏》、《淮南子·覽冥訓》。
【出處】傳說古代隨國姬姓諸侯見一大蛇傷斷,以藥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銜明月珠以報德,因曰隨侯珠,又稱靈蛇珠。楚人卞和于荊山得一璞玉,先后獻給武王、文王,均以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斷兩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寶玉,因命之曰和氏璧。
【示例】興造早乙之帳,落以隨珠和璧。 ——《漢書·西域傳贊》
【第28句】:言和心順[yán hé xīn shùn]
【解釋】說話和氣,使人心情舒暢。
【出處】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七回:“那怪既神通廣大,變得與你相同,滿朝文武,一個個言和心順;三宮妃嬪,一個個意合情投。”
【第29句】:歪嘴和尚[wāi zuǐ hé shàng]
【解釋】比喻那些為自私的目的而亂搬教條的人。
【示例】我最討厭那些不干正事的歪嘴和尚。
【第30句】:遠來的和尚會念經[yuǎn lái dé hé shàng huì niàn jīng]
【解釋】比喻外地來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視
【示例】遠來的和尚會念經,你們就犯了大錯
【第31句】:調和陰陽[tiáo hé yīn yáng]
【解釋】使陰陽有序,風調雨順。舊多指宰相處理政務。
【出處】《漢書·貢禹傳》:“調和陰陽,陶治萬物,化正天下,易于決流抑隊。”
【示例】臣蒙恩備臺輔,不能奉宣政化,調和陰陽。 ——《后漢書·楊震傳》
【第32句】:細雨和風[xì yǔ hé fēng]
【解釋】細雨:小雨;和風:春天的微風。溫和的風,細小的雨。比喻方式方法溫和而不粗暴。
【出處】前蜀·韋莊《登咸陽縣樓望雨》詩:“亂云如獸出山前,細雨和風滿渭川。”
【示例】細雨和風經白鹿,撥云開霧見青天。 ——朱德《和毛澤東<登廬山>》
【第33句】:燮和之任[xié hé zhī rèn]
【解釋】燮和:調和。比喻宰相之職,以宰相的職責在協調國家上下。
【出處】《尚書·顧命》:“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
【示例】豈意陛下擢臣于傷殘之余,委臣以燮和之任。 ——唐·韓愈《為裴相公讓官表》
【第34句】:遠來和尚好看經[yuǎn lái hé shàng hǎo kàn jīng]
【解釋】比喻外地來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視。
【出處】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三折:“近寺人家不重僧,遠來和尚好看經。”
【示例】好!好!好!常言道:'遠來和尚好看經。’妹妹們!不可怠慢,快辦齋來。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七十二回
【第35句】:魚水和諧[yú shuǐ hé xié]
【解釋】形容夫婦關系和好諧調如魚水。
【出處】元·王子一《誤人桃源》第四折:“今日也魚水和諧,燕鶯成對,琴瑟相調。”
【示例】記得當初花正開,遇喬才,在陽臺,魚水和諧呀魚水和諧。 ——明·無名氏《鳴鳳記·拜謁忠靈》
【第36句】:平價和售[píng jià hé shòu]
【解釋】和售:平價交易,不哄抬物價。指公平交易。
【出處】《新唐書·吳湊傳》:“平賈和售,以息眾歡。”
【第37句】:群居和一[qún jū hé yī]
【解釋】指和諧相處,協調一致。
【出處】《荀子·榮辱》:“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愨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第38句】:陽和啟蟄[yáng hé qǐ zhé]
【解釋】啟蟄:過冬的蟲豸開始活動。春天來了,過冬的蟲豸都活動了。比喻惡劣的環境過去,順利和美好的時光開始了。
【出處】《禮記·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宋史·樂志》:“條風斯應,候歷維新。陽和啟蟄,呂物皆春。”
【第39句】:兩頭和番[liǎng tóu huò fān]
【解釋】指兩面撥弄、攪和。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五回:“單管兩頭和番,曲心矯肚,人面獸心。”
【第40句】:一團和氣[yī tuán hé qì]
【解釋】本指態度和靄可親。現也指互相之間只講和氣,不講原則。
【出處】宋·朱熹《伊洛淵源錄》卷三引《上蔡語錄》:“明道終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
【示例】王頭領待人接物,一團和氣,如何心地倒恁窄狹?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十九回
【第41句】:民和年豐[mín hé nián fēng]
【解釋】百姓安居,年成很好。
【出處】《左傳·桓公六年》:“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示例】聞外間人多宴樂,想是民和年豐,所以得此佳象,良慰朕懷。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七十七回
【第42句】:混俗和光[hùn sú hé guāng]
【解釋】同于塵俗,不露鋒芒。指不求特異,與世無爭。
【出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四十:“典冊高文,不曉是翰墨林中大手;淫詞艷曲,多認作繁華隊里當家。只得混俗和光,偷閑寄傲。見作開封監稅,權為吏隱金門。”
【示例】貧道混俗和光,常於鬧市之中,口發狂言,串拖二八金錢,每與孩童嬉戲游翫。 ——明·無名氏《李云卿》第一折
【第43句】:指著和尚罵賊禿[zhǐ zhe hé shàng mà zéi tū]
【解釋】比喻表面上罵這個人,實際上是罵那個人。
【示例】既然如此,他發多大的牢騷,那怕指著和尚罵賊禿,也得捏了鼻子受他的。(高陽《慈禧全傳》七十五)
【第44句】:風和日暄[fēng hé rì xuān]
【解釋】微風和暢,陽光溫暖。見“風和日暖”。
【出處】明·汪廷訥《獅吼記·賞春》:“風和日暄,燕交飛觸碎胭脂片。”
【第45句】:跑了和尚跑不了廟[pǎo le hé shàng pǎo bù le miào]
【解釋】指縱然一時躲掉,但由于其他無法擺脫的牽累,最后還是無法脫身。
【示例】你這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廟,何必呢?
【第46句】:風和日美[fēng hé rì měi]
【解釋】微風和暢,陽光明麗。同“風和日麗”。
【出處】清·黃宗羲《敬槐諸君墓志銘》:“風和日美,余掉短胕,老母揭女孫泛汝仇湖。”
【第47句】:丈二和尚[zhàng èr hé shàng]
【解釋】(歇后語)摸不著頭腦。指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出處】《金瓶梅傳奇》第六回:“諸方地保瞧見,恰似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覺腿關節軟了下來,撲通撲通跪成一片。”
【示例】周天虹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忙問: '怎么,陣地不要了?’ ——魏巍《火鳳凰》一○七
【第48句】:風和日麗[fēng hé rì lì]
【解釋】和風習習,陽光燦爛。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氣。
【出處】元·李愛山《集賢賓·春日傷別》:“那時節和風麗日滿東園,花共柳紅嬌綠軟。”清·吳趼人《痛史》:“是日風和日麗,眾多官員,都來祭奠。”
【示例】是時風和日麗,遍地金黃,青衫紅袖,越阡度陌,蝶蜂亂飛,令人不飲自醉。 ——清·沈復《浮生六記》卷二
【第49句】:調和鼎鼐[tiáo hé dǐng nài]
【解釋】鼎:古代烹調食物的器具,三足兩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調味。比喻處理國家大事。多指宰相職責。
【出處】《舊唐書·裴度傳》:“果聞勿藥之喜,更喜調鼎之功。”
【示例】司徒,你怎生立一人之下,坐萬人之上,調和鼎鼐,燮理陰陽。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二折
【第50句】:春風和氣[chūn fēng hé qì]
【解釋】春天和煦的春風吹拂著人們。比喻對人態度和藹可親。
【出處】金·王若虛《<論語辨惑>總論》:“學者一以春風和氣期之,凡忿疾譏斥之辭。”
【示例】既唐公不念前仇,你放些個春風和氣將他來待,免得咱一度可喜兩度丑。 ——明·無名氏《四馬投唐》第二折
【第51句】:琴瑟和諧[qín sè hé xié]
【解釋】琴瑟:兩種弦樂器名。琴瑟合奏時聲音非常和諧。比喻夫妻關系和諧。
【出處】明·沈受先《三元記·團圓》:“夫妻和順從今定,這段姻緣夙世成,琴瑟和諧樂萬春。”
【第52句】:剪須和藥[jiǎn xū huò yào]
【解釋】剪:剪掉;須:胡須;和:調制。剪下胡須調制配藥。比喻體恤下屬。
【出處】《新唐書·李勣傳》:“勣既忠力,帝謂可托大事,嘗暴疾,毉曰:'用須灰可治。’帝乃自剪須以和藥,及愈入謝,頓首流血。帝曰:'吾為社稷計,何謝之。’”
【第53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dāng yī tiān hé shàng zhuàng yī tiān zhōng]
【解釋】比喻做事情敷衍消極,混一天算一天,沒有積極主動的精神。
【出處】王朔《你不是一個俗人》:“所以就有點自暴自棄,破罐破摔,得過且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既辜負了人民又放蕩了自己……”
【示例】她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得過且過。
【第54句】:鸞鳳和鳴[luán fèng hè míng]
【解釋】和:應和。比喻夫妻相親相愛。舊時常用于祝人新婚。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二年》:“是謂鳳凰于飛,和鳴鏘鏘。”
【示例】夜同寢,晝同行,恰似鸞鳳和鳴。 ——元·白樸《梧桐雨》第一折
【第55句】: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sān bēi hé wàn shì,yī zuì jiě qiān chóu]
【解釋】指飲酒可以消除煩惱,解脫愁悶。
【出處】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張千,可不道:'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孩兒,我且不吃,一發等你吃了這鐘,湊個三杯,可不好那 。”
【示例】三杯能和萬事,一醉善解千愁,陰陽和頎喜相求,孤寡須知絕后。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十一
【第56句】:家和萬事興[jiā hé wàn shì xīng]
【解釋】家庭和睦才能做任何事情都能興旺。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7回:“大凡一家人過日子,總得要和和氣氣,從來說'家和萬事興’,何況媳婦又沒犯甚么事!”
【示例】雖說祖宗積德,也靠'家和萬事興’。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
【第57句】:春和景明[chūn hé jǐng míng]
【解釋】春光和煦,風景鮮明艷麗。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示例】小生許久不與他會面。喜今日春和景明,晝閑無事,不免去看他一遭。 ——明·王錂《春蕪記·訪友》
【第58句】:民和年稔[mín hé nián rěn]
【解釋】猶言民樂年豐。
【出處】《后漢書·孝桓帝紀》:“幸賴股肱御侮之助,殘丑消蕩,民和年稔,普天率土,遐邇洽同。”
【第59句】:趁水和泥[chèn shuǐ huò ní]
【解釋】利用現成的水來攪泥。比喻乘機行事。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第11章:“這母貨不早不晚,來的恰好。趁水和泥,趁熱打鐵,捎帶著把她收拾啦吧。”
【示例】我們趁水和泥,聯系實際,現場教育。
【第60句】:畫荻和丸[huà dí huò wán]
【解釋】用以稱贊母親教子有方。同“畫荻丸熊”。
【出處】宋·歐陽修幼時,母鄭氏以荻畫地教子讀書。唐·柳仲郢幼嗜學,母韓氏用熊膽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腦。郭沫若《虎符》附錄《寫作緣起》:“但要寫母愛,在兒女小的時候容易表現,如推干就濕、畫荻和丸之類,都是兒女小時的事。”
【第61句】:上和下睦[shàng hé xià mù]
【解釋】指長幼之間或上下級之間相處得很好。
【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三折:“常則是戶靜門清,上和下睦,立計成家,眾口流傳。”
【示例】他不多幾年,已巴到極頂的份兒,也只為識時達務,能夠上和下睦罷了。 ——《紅樓夢》第九回
【第62句】:隋珠和璧[suí zhū hé bì]
【解釋】隋侯之珠與和氏之璧。泛指珍寶。
【出處】明·何景明《宋五清先生赴浙江提學歌》:“隋珠和璧世珍重,眼前點毀終難動。”
【第63句】:渾俗和光[hún sú hé guāng]
【解釋】渾俗:與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鋒芒,與世無爭。也比喻無能,不中用。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渾俗和光,真一味風清月朗。”
【示例】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十二回
【第64句】:琴瑟和同[qín sè hé tóng]
【解釋】琴瑟:兩種弦樂器名。琴瑟合奏時聲音非常和諧。比喻夫妻關系和諧。
【出處】元·喬吉《揚州夢》第二折:“再不趁蝶使蜂媒廝斷送,再不信怪友狂朋廝搬弄,但能夠魚水相逢琴瑟和同。”
【第65句】:時和年豐[shí hé nián fēng]
【解釋】和:和平;年:年成;豐:盛,多。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出處】《詩經·小大雅譜》唐·孔穎達疏:“萬物盛多,人民忠孝,則致時和年豐,故次《華黍》,歲豐宜黍稷也。”
【示例】時和年豐,百寶告成。 ——清·姚瑩《噶瑪蘭臺異記》
【第66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zuò yī tiān hé shàng zhuàng yī tiān zhōng]
【解釋】俗語。過一天算一天,湊合著混日子。比喻遇事敷衍,得過且過。也有無可奈何,勉強從事的意思。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我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只要不像從前那位老中堂,擺在面上被人家罵什嚒賣國賊,我就得了。”
【示例】敷衍了事,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