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政”的成語(42個)
本文整理了政以賄成、垂簾聽政、時政利病等含“政”的成語42個,其中“政”開頭的成語12個,“政”結尾的成語11個,“政”在中間的成語19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政”開頭的成語【第1句】:政以賄成[zhèng yǐ huì chéng]
【解釋】形容舊社會政治腐敗,官場黑暗,不行賄就辦不成事。
【出處】《左傳·襄公十年》:“政以賄成,而刑放于寵?!?/p>
【示例】目下政以賄成,豺狼當道,我即或在這里再多住幾時,也不見得有甚么利益。 ——《晚清文學叢鈔·冷眼觀》第二十七回
【第2句】:政通人和[zhèng tōng rén hé]
【解釋】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p>
【示例】及擢守嚴陵,政通人和,始從事于梨棗。 ——清·鮑廷博《青本刻<聊齋志異>紀事》
【第3句】:政龐土裂[zhèng páng tǔ liè]
【解釋】龐:龐雜;裂:分裂。政策雜亂,國土分裂。指政治混亂,地方勢力割據。
【出處】唐·劉禹錫《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紀》:“夫政龐而土裂,三光五岳之氣分,太音不完,故必混一而后大振。”
【第4句】:政令不一[zhèng lìng bù yī]
【解釋】發出的命令不統一。形容軍務或政務混亂。
【出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帥賤多寵,政令不壹?!薄度龂尽の褐尽の涞奂o 》:“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p>
【示例】時政令不一,諸蠻怨望,并謀背叛。 ——《晉書·應詹傳》
【第5句】:政清獄簡[zhèng qīng yù jiǎn]
【解釋】政治清明,刑獄簡省。
【出處】《清史稿·黎士弘傳》:“裁缺,改授永新知縣,政清獄簡,與民休息。”
【第6句】:政簡刑清[zhèng jiǎn xíng qīng]
【解釋】舊時形容法令簡省,社會風氣好,犯罪的人少。常用作稱道地方官政績的話。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一:“那官人為官清正,單吃德化縣中一口水;又且聽訟明快,雪冤理滯,果然政簡刑清,民安盜息?!?/p>
【示例】安太爺做了一年嘉興縣令,倒是政簡刑清,上司很說他能干。 ——《晚清文學叢鈔·中國現在記》第十一回
【第7句】:政由己出[zhèng yóu jǐ chū]
【解釋】政令由一己發出。指把持大權,獨斷專行。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p>
【示例】獨有為貴大臣告者,臺閣之上,政由己出,龍行虎步,高下在心。 ——章炳麟《為民報封禁事移讓日本內務大臣平田東助書·三
【第8句】:政荒民弊[zhèng huāng mín bì]
【解釋】荒:荒廢;弊:困疲。政治荒廢,百姓勞困。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箴規》:“君賢臣忠,國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懼,臣何敢言盛!”
【第9句】:政出多門[zhèng chū duō mén]
【解釋】政:政令;門:部門。原意是政令出自幾個卿大夫的門下。指中央領導軟弱,國家權力分散。
【出處】《左傳·成公十六年》:“魯之有季孟,猶晉之有欒范也,政令于是乎成。今其謀曰:'晉政多門,不可從也?!?/p>
【示例】古者一相,專任賢也,今宰執員多,政出多門,轉相疑忌,請損之。 ——《元史·何瑋傳》
【第10句】:政平訟息[zhèng píng sòng xī]
【解釋】政平:政治安定;訟息:官司得到調解。國家安定,官司很快得到正確處理。形容政治清明。
【出處】《漢書·循吏傳》:“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
【示例】及典濠、舒二州,出入七年,又不能副陛下政平訟息、與吾共此之嘆。(唐·獨孤及《謝常州刺史表》)
【第11句】:政平訟理[zhèng píng sòng lǐ]
【解釋】政平:政治安定;訟理:官司得到調解。國家安定,官司很快得到正確處理。形容政治清明。
【出處】《漢書·循吏傳》:“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
【示例】朕聞政平訟理,則民安其業;告訐易俗,則禮義興行。(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一百七十五)
【第12句】:政清人和[zhèng qīng rén hé]
【解釋】政治清明,人心歸向,上下團結。
【出處】《晉書·諸葛恢傳》:“會稽內史諸葛恢蒞官三年,政清人和,為諸郡首?!?/p>“政”結尾的成語
【第1句】:垂簾聽政[chuí lián tīng zhèng]
【解釋】垂簾: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聽:治理。指太后臨朝管理國家政事。
【出處】《舊唐書·高宗紀下》:“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于天后。自誅上官儀后,上每視朝,天后垂簾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圣。”
【示例】后一垂簾聽政,我等皆受制于人矣,不若先事而起。 ——《元史·阿沙不花傳》
【第2句】:尸祿害政[shī lù hài zhèng]
【解釋】尸祿:不做事空受俸祿。受俸祿而無所事事,有害政事。
【出處】《晉書·劉頌傳》:“賢能常居位,以善事闇劣,不得以尸祿害政?!?/p>
【第3句】:各自為政[gè zì wéi zhèng]
【解釋】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慮全局,各搞一套。
【出處】《詩經·小雅·節南山》:“不自為政,卒勞百姓?!薄蹲髠鳌ば辍罚骸爱犖糁?,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p>
【示例】諸將專威于外,各自為政,莫或同心。 ——《三國志·吳志·胡綜傳》
【第4句】:禮樂刑政[lǐ yuè xíng zhèng]
【解釋】指禮法、樂教、刑罰以及各項政令等。
【出處】宋·王安石《上皇帝萬言書》:“朝廷禮樂刑政之事,未嘗在于學。學者亦漠然自以為禮樂刑政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當知也。”
【示例】臣愿陛下盡君道以宰天下,禮樂刑政并出而用之。 ——宋·陳亮《廷對》
【第5句】:人自為政[rén zì wéi zhèng]
【解釋】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張。比喻各行其是。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格局》:“傳奇格局,有一定而不可移者,有可仍、可改,聽人自為政者。”
【示例】現在京滬木刻運動,仍然銷沉,而且頗散漫,幾有人自為政之概。 ——魯迅《書信集·致李樺》
【第6句】:嘉謀善政[jiā mǒu shàn zhèng]
【解釋】嘉、善:好。好的計策和政績。
【出處】《晉書·諸葛恢傳》:“及其入處國鈞,未有嘉謀善政;出總戎律,唯聞蹙國喪師?!?/p>
【示例】天子所乏,嘉謀善政有益于下者。 ——《新唐書·權萬紀傳》
【第7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bù zài qí wèi,bù móu qí zhèng]
【解釋】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
【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p>
【示例】卑職早就打算一個主意,想去回藩臺去,又因為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種事擱在心上已有多年了。 ——《晚清文學叢鈔·中國現在記》第六回
【第8句】:精兵簡政[jīng bīng jiǎn zhèng]
【解釋】精減人員,縮減機構。
【出處】《南史·陳暄傳》:“徐陵為吏部尚史,精簡人物。”
【示例】只要肯認真抗戰,這種精兵簡政,分頭并進,倒也似乎更要合理些了。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四章
【第9句】:魯衛之政[lǔ wèi zhī zhèng]
【解釋】比喻情況相同或相似。
【出處】語出《論語·子路》:“魯衛之政,兄弟也。”魯是周朝周公的封國,衛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國,兩國的政治情況也像兄弟一樣差不多。
【示例】大家都在爭奪出版處。'有奶便是娘’,于是便生出了在文化強盜頤使下從事文化運動的滑稽現象。這種滑稽和所謂'官民合辦’其實是魯衛之政。 ——郭沫若《從典型說起》
【第10句】:蠹民梗政[dù mín gěng zhèng]
【解釋】梗:阻撓。分割人民,阻撓政令。
【出處】明·陶宗儀《輟耕錄·雕傳》:“某人浮湛里中,無以為生,偵民有小不平,嗾之訟,佐之請謁,己旁緣自資,且既餌臨政者,因持其短長,以蠹民梗政?!?/p>
【第11句】:蒲鞭之政[pú biān zhī zhèng]
【解釋】蒲:香蒲,一種草本植物。以蒲為鞭,柔軟不能傷人。舊時稱官吏寬厚仁慈。
【出處】南朝·梁·江淹《為始安王拜南兗州刺史章》:“臣職右南陽,謝蒲鞭之政?!?/p>“政”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時政利病[shí zhèng lì bìng]
【解釋】時政:目前的政局;病:毛病,弊病。當前政治方面的優點和弊病。
【出處】《宋史·太祖紀一》:“甲午,詔自今百官朝對,須陳時政利病,無以觸諱為懼。”
【第2句】:蠹政病民[dù zhèng bìng mín]
【解釋】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時皓[孫皓]居武昌,揚州百姓溯流供給,甚苦之;又奢侈無度,公私匱乏。陸凱上疏諫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黨相挾,害忠隱賢,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第3句】:秉政當軸[bǐng zhèng dāng zhóu]
【解釋】秉:執持;當軸:要員。比喻官居要職,執掌政權。
【出處】清·魏源《<淮南鹽法輕本私議>自序》:“用備秉政當軸之君子采擇焉?!?/p>
【第4句】:獨頭政治[dú tóu zhèng zhì]
【解釋】指獨裁的專制統治。
【出處】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仁》:“君權國者,為君主獨治之國家,故亦曰獨頭政治?!?/p>
【第5句】:秉政勞民[bǐng zhèng láo mín]
【解釋】秉:掌握;勞:撫慰。掌握政治,撫慰百姓。舊時指統治者執政親民。
【出處】清·章炳麟《秦政記》:“天子以秉政勞民貴?!?/p>
【第6句】:苛政猛于虎[kē zhè měng yú hǔ]
【解釋】政:政治。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還要可怕。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p>
【示例】不覺暗暗點頭,深服古人'苛政猛于虎’真是不錯。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
【第7句】:愚民政策[yú mín zhèng cè]
【解釋】愚民:使人民愚昧。使人民變愚蠢的政策。
【出處】劉少奇《論黨》:“他們在黨內實行命令主義,遇事武斷,實行家長式的統治,實行'愚民政策’?!?/p>
【第8句】:心勞政拙[xīn láo zhèng zhuō]
【解釋】心勞:費盡心機;拙:笨拙。雖然費盡必力,但卻沒有取得政績。
【出處】宋·蘇軾《謝監司啟二首》其二:“吏畏民懷,既仰安于明哲;心勞政拙,庶粗免于譴訶。”
【示例】心勞政拙無遺愛,慚向甘棠驛里來。 ——宋·范成大《甘棠驛》
【第9句】:音與政通[yīn yǔ zhèng tōng]
【解釋】音:音樂;政:政治。音樂與政治是相聯系的。指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出處】《禮記·樂記》:“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唐·白居易《法曲·美列圣,正華聲也》:“乃知法曲本華風,茍能審音與政通。”
【第10句】:擁政愛民[yōng zhèng ài mín]
【解釋】軍隊擁護政府,愛護人民。
【示例】人民軍隊擁政愛民。
【第11句】:異政殊俗[yì zhèng shū sú]
【解釋】指偏離正道的政教和風俗。
【出處】《詩經·大序》:“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p>
【示例】平王之東,降于列國,異政殊俗,各私其私。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成風請封須句》
【第12句】:人亡政息[rén wáng zhèng xī]
【解釋】亡:失去,死亡;息:廢,滅。舊指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著停頓下來。
【出處】《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p>
【示例】就令當局者果然高尚純潔,不過變名的圣君賢相,結果還會落得個人亡政息。 ——清·梁啟超《外交歟內政歟》
【第13句】:發政施仁[fā zhèng shī rén]
【解釋】發布政令,實施仁政。比喻統治者施行開明政治。
【出處】宋·蘇軾《論賞罰及修河事》:“方是時,二圣在位,發政施仁,惟恐不及?!?/p>
【示例】發政施仁四海揚,太平世尊榮坐享。 ——明·無名氏《南牢記》第四折
【第14句】:內修政治,外治武備[nèi xiū zhèng zhì,wài zhì wǔ bèi]
【解釋】修:修治;政治:政策;治:管理;武備:軍備。對內修明政治,對外做好軍事準備。
【出處】戰國·吳起《吳子·圖國篇》卷一:“明主鑒茲,必內修文德,外治武備?!?/p>
【第15句】:蠹政害民[dù zhèng hài mín]
【解釋】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出處】《周書·晉蕩公護傳》:“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諸子貪殘,僚屬縱逸,恃護威勢,莫不蠹政害民?!?/p>
【示例】書牘交于道路,請托遍于官曹,其小者足以蠹政害民,而其大者,至于立黨傾軋,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顛倒之,皆此之繇也。 ——清·顧炎武《生員論中》
【第16句】:苛政猛虎[kē zhèng měng hǔ]
【解釋】苛政:殘暴地統治。指殘酷壓迫剝削人民的政策比老虎還要兇惡暴虐。
【出處】續范亭《老婦行》:“軍閥盜賊真可惡!苛政猛虎向誰訴?”
【第17句】:大政方針[dà zhèng fāng zhēn]
【解釋】重大的政策與措施,引導事業前進的方向和指針。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38回:“頗欲展施抱負,造成一法制國,所以一經就任,便草就大政方針宣言書,擬向國會宣布。”
【示例】我們的大政方針是不會有錯的。
【第18句】:改政移風[gǎi zhèng yí fēng]
【解釋】改變風氣習俗。
【出處】《東觀漢記·馬廖傳》:“夫改政移風,必有其本。長安語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p>
【第19句】:人存政舉[rén cún zhèng jǔ]
【解釋】舊指一個掌握政權的人活著的時候,他的政治主張便能貫徹。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示例】只這議論,都是認真擔當天下事的文字,人存政舉,便自易易。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6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