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倡”的成語(16個(gè))
本文整理了倡而不和、一倡三嘆等含“倡”的成語16個(gè),其中“倡”開頭的成語3個(gè),“倡”在中間的成語13個(gè),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倡”開頭的成語【第1句】:倡而不和[chàng ér bù hè]
【解釋】倡:同“唱”。和:響應(yīng)。領(lǐng)唱無人應(yīng)和。形容有人領(lǐng)導(dǎo),但無人響應(yīng)的冷清局面。
【出處】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xùn)》:“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第2句】:倡情冶思[chàng qíng yě sī]
【解釋】冶蕩輕佻的情思。
【出處】清·戴名世《吳他山詩序》:“余游四方,往往聞農(nóng)夫細(xì)民倡情冶思之所歌謠,雖其辭為方言鄙語,而亦時(shí)有義意之存。”
【第3句】:倡條冶葉[chāng tiáo yě yè]
【解釋】倡:通'娼’;冶:妖艷。原形容楊柳的枝葉婀娜多姿。后比喻任人玩賞攀折的花草枝葉。借指妓女。
【出處】唐·李商隱《燕春臺(tái)》詩:“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shí)。”
【示例】倡條冶葉姿留連,飄蕩輕于花上絮。 ——宋·歐陽修《玉樓春·二五》詞:唱籌量沙
“倡”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一倡三嘆[yī chàng sān tàn]
【解釋】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樂、詩文優(yōu)美,富有余味,令人贊賞不己。倡,亦作“唱”。
【出處】《荀子·禮論》:“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也。”
【示例】《樂府詩集·周宗廟樂舞辭》:“一倡三嘆,朱弦之聲。”
【第2句】:一倡百和[yī chàng bǎi hè]
【解釋】和:呼應(yīng),附和。一人首倡,百人附和。形容附和的人極多。
【出處】清·江藩《漢學(xué)師承記·惠周惕》:“郢書燕說,一倡百和。”
【示例】有年老者,以為財(cái)神變相,亟以香燭凈茶祝而送之,一倡百和,比戶皆然,喧鬧半時(shí)。 ——清·淮陰百一居士《壺天錄》
【第3句】:壹倡三嘆[yī chàng sān tàn]
【解釋】指一人歌唱,三人應(yīng)和。
【出處】《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嘆,有遺音者矣。”
【第4句】:你倡我隨[nǐ chàng wǒ suí]
【解釋】倡:帶頭,倡導(dǎo)。指彼此呼應(yīng)。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91回:“真是那獅吼之聲,山鳴谷應(yīng),你倡我隨。”
【第5句】:男倡女隨[nán chāng nǚ suí]
【解釋】倡:倡導(dǎo)。指女方必須附和男方。形容夫妻和睦
【出處】《孔叢子·嘉言》:“十五許嫁而后從夫,是陽動(dòng)而陰應(yīng),男唱而女隨之義也。”
【第6句】:造端倡始[zào duān chàng shǐ]
【解釋】指首先倡導(dǎo)。
【出處】《說郛》卷八五引宋·張商英《護(hù)法論》:“何暇更從無明業(yè)識(shí)造端倡始,誘引后世闡提之黨,背覺合塵,同人惡道,罪萃闕身。”
【第7句】:夫倡婦隨[fū chàng fù suí]
【解釋】原指封建社會(huì)認(rèn)為妻子必須服從丈夫,后比喻夫妻和好相處。同“夫唱婦隨”。
【出處】《關(guān)尹子·三極》:“天下之理,夫者倡,婦者隨。”
【示例】夫倡婦隨的日子讓人羨慕。
【第8句】:彼倡此和[bǐ chàng cǐ hè]
【解釋】和:附和;應(yīng)和。比喻一方倡導(dǎo),別一方效法;或互相配合,彼此呼應(yīng)。
【出處】明·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六回:“二人先通了郤克,然后謁見晉景公,內(nèi)外同心,彼倡此和,不由晉景公不從。”
【第9句】:一倡一和[yī chàng yī hé]
【解釋】①指一個(gè)先唱,一個(gè)和聲,形容兩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兩人相互配合,彼此呼應(yīng)。倡,亦作“唱”。②指鳴聲相呼應(yīng)。
【出處】《詩·鄭風(fēng)·萚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示例】自此一倡一和,漸漸情熟,往來不絕。 ——《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zhǎng)恨》
【第10句】:冶葉倡條[yě yè chàng tiáo]
【解釋】倡:通'娼’;冶:妖艷。原形容楊柳的枝葉婀娜多姿,后比喻任人玩賞攀折的花草枝葉,借指妓女。
【出處】唐·李商隱《燕春臺(tái)》詩:“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shí)。”
【示例】冶葉倡條俱相識(shí),仍慣見珠歌翠舞。 ——宋·周邦彥《尉遲杯》詞
【第11句】:首倡義兵[shǒu chàng yì bīng]
【解釋】倡:帶頭發(fā)動(dòng)。首先發(fā)動(dòng)正義的行動(dòng)。
【出處】《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yuǎn)赴關(guān)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xiǎn)通使,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醫(yī)天下之素志也。”
【示例】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shí)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眾望,不世之略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第12句】:塤倡篪和[xūn chàng chí hè]
【解釋】塤:土制樂器,形如雞蛋,有六孔;篪:竹管樂器,像笛子,有八孔。舊時(shí)比喻兄弟和睦。
【出處】宋·洪咨夔《二鍾君墓記》:“凡所規(guī)畫,兄不自謀,必以諮諸弟,弟劑度可否,聽兄決之,塤倡篪和,如出一人。”
【第13句】:首倡義舉[shǒu chàng yì jǔ]
【解釋】首倡:首先發(fā)動(dòng);義舉:正義的舉動(dòng)。首先發(fā)動(dòng)正義的行動(dòng)。
【出處】《晉書·劉弘傳》:“詔惟令臣以散補(bǔ)空缺,然沶鄉(xiāng)令虞譚忠誠烈正,首倡義舉,舉善以教,不能者勸,臣輒特轉(zhuǎn)潭補(bǔ)醴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