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鼎”的成語大全(101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鼎鼐調和、瓦棺篆鼎、九鼎一言等含“鼎”的成語101個,其中“鼎”開頭的27個,“鼎”結尾的24個,“鼎”在中間的50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鼎”開頭的成語
【第1句】:鼎鼐調和[dǐng nai tiáo hé]
【解釋】比喻處理國政。
【出處】相傳商武丁問傅說治國之方,傅以如何調和鼎中之味喻說,遂輔武丁以治國。
【示例】鼎鼐調和理庶民,安邦定國立功勛。 ——元·鄭光祖《老君堂》第二折
【第2句】:鼎鑊刀鋸[dǐng huò dāo jù]
【解釋】鼎:古代烹用的青銅器物。鑊:大鍋。鼎鑊: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種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稱最殘酷的刑罰。
【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四卷:“真知夫進退得喪死生禍福之不足以累吾心,則雖鼎鑊刀鋸,視之如寢飯之安矣。”
【示例】恬然坐受其鼎鑊刀鋸,不以為怪,固已大可怪矣。 ——清·譚嗣同《仁學》
【第3句】:鼎鼎大名[dǐng dǐng dà míng]
【解釋】形容名氣很大。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四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
【示例】為我們講經學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著一本《左傳事緯》照本宣科。 ——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后》
【第4句】:鼎食鳴鐘[dǐng shí míng zhōng]
【解釋】鼎:古代炊器;鐘:古代樂器。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生活排場。
【出處】宋·王禹偁《賢人不家食賦》:“將期乎鼎食鳴鐘,寧虞往吝?!?/p>
【示例】擁侯封鼎食鳴鐘,賴朝廷破格推崇。 ——明·張景《飛丸記·埋輪沒產》
【第5句】:鼎食鐘鳴[dǐng shí zhōng míng]
【解釋】鐘:古代樂器;鼎:古代炊器。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排場。
【出處】《史記·貨殖列傳》:“灑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馬醫淺方,張里擊鐘。”唐·王勃《滕王閣序》:“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
【第6句】:鼎水之沸[dǐng shuǐ zhī fèi]
【解釋】像鼎中的水沸騰一樣。形容局勢不安定。有時也用以形容人聲嘈雜。
【出處】《三國志·蜀志·譙周傳》:“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并據之勢?!?/p>
【第7句】:鼎分三足[dǐng fēn sān zú]
【解釋】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
【出處】《水滸傳》第二十回:“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
【第8句】:鼎足而居[dǐng zú ér jū]
【解釋】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樣。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p>
【第9句】:鼎成龍去[dǐng chéng lóng qù]
【解釋】指帝王去世。
【出處】《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曈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馀人,龍乃上去。”
【示例】已被昭陽人妒,更那堪、鼎成龍去。 ——宋·劉克莊《水龍吟》詞
【第10句】:鼎玉龜符[dǐng yù guī fú]
【解釋】舊指傳國之寶及受命之符箓。
【出處】清·葉廷琯《海錄碎事·帝王上》:“干戈揖讓取之也殊途,鼎玉龜符成之也一致?!?/p>
【第11句】:鼎力扶持[dǐng lì fú chí]
【解釋】鼎力:大力;扶持:幫助,支持。大力支持幫助。一般用于請人幫助時的客氣話。
【第12句】:鼎足之勢[dǐng zú zhī shì]
【解釋】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p>
【示例】先取荊州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后可圖中原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第13句】:鼎鑊如飴[dǐng huò rú yí]
【解釋】飴:麥芽糖,糖漿。受酷刑像吃糖一樣。形容無所畏懼,視死如歸。
【出處】宋·文天祥《正氣歌》:“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
【第14句】:鼎新革故[dǐng xīn gé gù]
【解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掉舊的,建立拳的。
【出處】《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示例】速沾雨露,以就去邪歸正之心;毋犯雷霆,當效鼎新革故之意。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回
【第15句】:鼎魚幕燕[dǐng yú mù yàn]
【解釋】宛如鼎中游動的魚,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處于極危險境地的人或事物。
【出處】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而將軍魚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p>
【示例】鼎魚幕燕,亡在旦夕。 ——《元史·外夷傳》
【第16句】:鼎鐺玉石[dǐng chēng yù shí]
【解釋】視鼎如鐺,視玉如石。形容生活極端奢侈。
【出處】唐·杜牧《阿房宮賦》:“鼎鐺玉石,金塊珠礫?!?/p>
【第17句】:鼎折餗覆[dǐng shé sù fù]
【解釋】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出處】參見“鼎折覆餗”。
【示例】如吾子言,幾欲舉全國命脈托諸此輩,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問。 ——梁啟超《中國立國大方針》
【第18句】:鼎足而三[dǐng zú ér sān]
【解釋】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也泛指三個方面。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p>
【示例】老頭兒在席上,看著安老夫妻的這個佳兒,這雙佳婦,鼎足而三,未免因羨生感,因感生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
【第19句】:鼎食鳴鍾[dǐng shí míng zhōng]
【解釋】擊鐘列鼎而食。形容貴族的豪華生活排場。同“鼎食鳴鐘”。
【第20句】:鼎湖龍去[dǐng hú lóng qù]
【解釋】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龍去”。
【出處】唐·杜甫《驪山》詩:“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p>
【示例】鼎湖龍去不復返,只有雁鶩飛茫茫。 ——明·秦夔《同金廣信宗器游番湖》詩
【第21句】:鼎成龍升[dǐng chéng lóng shēng]
【解釋】指帝王去世。同“鼎成龍去”。
【出處】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一·象簡龍衣聯》:“高廟鼎成龍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來,奔而不朝,蓋以叔不拜侄也?!?/p>
【第22句】:鼎力相助[dǐng lì xiāng zhù]
【解釋】鼎力:大力;助:幫助,支持。大力支持幫助。一般用于請人幫助時的客氣話。
【第23句】:鼎足而立[dǐng zú ér lì]
【解釋】象鼎的三只腳一樣,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蒯通傳》:“方今為足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勢莫敢先動?!?/p>
【示例】三個主峰,高風峻骨,鼎足而立,撐起青天。 ——徐遲《黃山記》
【第24句】:鼎鐺有耳[dǐng chēng yǒu ěr]
【解釋】鼎、鐺:均為兩耳三足的金屬炊具。電鼎和鐺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響大,凡是長耳朵的都應該聽說、知道。
【出處】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太祖寵待趙韓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驤劾奏趙普擅市人第宅,聚斂財賄。上怒叱曰:'鼎鐺尚有耳,汝不聞趙普吾之社稷臣乎?’”
【第25句】:鼎折覆餗[dǐng shé fù sù]
【解釋】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出處】《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笨追f達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兇?!?/p>
【示例】或純任權術,或曲謹小廉,依恃寬大,自命賢相,恐鼎折覆餗之譏,不待終日矣,可不危與!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九
【第26句】:鼎足三分[dǐng zú sān fēn]
【解釋】鼎:古代炊具,三足兩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p>
【示例】漢家王氣已將盡,鼎足三分各自雄。 ——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
【第27句】:鼎鼎有名[dǐng dǐng yǒu míng]
【解釋】鼎鼎:盛大的樣子。非常有名。
【出處】宋·陸游《歲晚書懷》:“殘歲堂堂去,新春鼎鼎來。”
【示例】走在最后的兩個穿布長衫的老頭子,是鼎鼎有名的委員呢。 ——葉圣陶《某鎮紀事》
“鼎”結尾的成語
【第1句】:瓦棺篆鼎[wǎ guān zhuàn dǐng]
【解釋】瓦棺:古代用陶土制的葬具;篆鼎:鑄有篆文的鐘鼎。泛指古董、文物。
【出處】唐·杜牧《〈李賀集〉序》:“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
【第2句】:商彝夏鼎[shāng yí xià dǐng]
【解釋】夏商的青銅禮器。泛稱極其珍貴的古董。
【出處】清·沈起鳳《諧鐸·呂仙寶筏》:“君文氣息逼似《兩京》,次者亦韓潮蘇海,若以此獵取功名,譬猶執商彝夏鼎鬻諸五都之肆,非弗寶貴,而無如識者希也?!?/p>
【示例】其為害也,驚心振耳,污商彝夏鼎之光。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
【第3句】:潛圖問鼎[qián tú wèn dǐng]
【解釋】三代以九鼎為傳國寶,楚子向王孫滿問鼎,有覬覦周室之意。比喻暗地里企圖篡奪。
【出處】《左傳·宣公三年》:“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南朝·齊·蕭賾《誅張敬兒詔》:“假托妖巫,用相震惑,妄設徵祥,潛圖問鼎?!?/p>
【第4句】:焚香列鼎[fén xiāng liè dǐng]
【解釋】焚:燃燒,點燃;列:排列。點起名貴的香,擺滿很多的美味佳肴。形容生活闊氣和講究排場。
【出處】明·湯顯祖《牡丹亭·勸農》:“焚香列鼎奉君王,饌玉炊金飽即妨?!?/p>
【第5句】:商彝周鼎[shāng yí zhōu dǐng]
【解釋】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禮器。商周的青銅禮器。泛稱極其珍貴的古董。
【出處】明·沈榜《宛署雜記·古墨齋》:“得其片言只字,自令曠心怡神,非必商彝周鼎之為寶也?!?/p>
【示例】滿架圖書,卻堆得七橫八豎,桌上列著無數的商彝周鼎,古色斑斕。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一回
【第6句】:力能扛鼎[lì néng gāng dǐng]
【解釋】扛:用雙手舉起沉重的東西;鼎:三足兩耳的青銅器。形容氣力特別大。亦比喻筆力雄健。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p>
【示例】昔人評米元暉畫云:虎兒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清·顧復《平生壯觀·米芾》
【第7句】:鳴鐘列鼎[míng zhōng liè dǐng]
【解釋】鐘,打擊樂器,泛指一般樂器;鼎,盛物食器。謂用食時身邊響著樂器,眼前列著鼎器。后形容古代貴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出處】漢·張衡《西京賦》:“擊鐘鼎食,連騎相過?!?/p>
【示例】豐屋華榱,顧蓬蒿而徙眷;鳴鐘列鼎,想藜藿而移交。 ——唐·王績《與陳叔達重借〈隋紀〉書》
【第8句】:染指于鼎[rǎn zhǐ yú dǐng]
【解釋】鼎:古代用青銅制成的炊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點湯。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出處】《左傳·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嘗之而出?!?/p>
【第9句】:重裀列鼎[chóng yīn liè dǐng]
【解釋】裀:夾層床墊。形容生活富裕,位居高官。
【出處】漢·劉向《說苑·建本》:“累裀而坐,列鼎而食?!?/p>
【示例】忒心偏,覷重裀列鼎不值錢,把黃齏淡飯相留戀。要徹老終年。 ——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
【第10句】:魚游沸鼎[yú yóu fèi dǐng]
【解釋】魚在鍋里游。比喻處境十分危險,有行將滅亡之虞。
【出處】唐·李商隱《行次昭應縣道上》詩:“魚游沸鼎知無日,鳥覆危巢豈待風。”
【示例】魚游沸鼎中,烹燖化為汁。 ——清·張鵬翀《和歧亭戒殺詩》之二
【第11句】:負衡據鼎[fù héng jù dǐng]
【解釋】指身居高位,肩負重任。
【出處】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程器》:“孔光負衡據鼎,而仄媚董賢;況班馬之賤職,潘岳之下位哉!”周振甫注:“負衡據鼎,指處丞相位。衡,秤,表持平;鼎,三足,喻三公?!?/p>
【第12句】:函牛之鼎[hán niú zhī dǐng]
【解釋】函:包含,包容。能容納一頭牛的大鼎。形容氣勢宏大。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夫函牛之鼎沸,而蠅蚋不敢入。”
【示例】其危猶舉函牛之鼎,較絲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