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守”的成語大全(167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守經(jīng)達權、有為有守、奉公守法等含“守”的成語167個,其中“守”開頭的40個,“守”結(jié)尾的37個,“守”在中間的90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守”開頭的成語
【第1句】:守經(jīng)達權[shǒu jīng dá quán]
【解釋】經(jīng):正道,原則;權:權宜,變通。形容堅持原則而能變通、不固執(zhí)。
【出處】《漢書·貢禹傳》:“守經(jīng)據(jù)古,不阿當世。”《宋史·洪邁傳》:“不謂書生能臨事達權。”
【示例】姑娘,不必動氣了,我方才是一時迂執(zhí),守經(jīng)而不能達權。(清·文康《兒女英雄傳》)
【第2句】:守財虜[shǒu cái lǔ]
【解釋】有錢財而吝嗇的人。同“守錢虜 ”。
【出處】明·凌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八:“我何苦空積攢著做守財虜,倒與他們受用!”
【示例】凡人無錢氣不揚,到得多財,卻也為累。若土著之民,富有資財,先得了一個守財虜?shù)拿^,又免不得個有司著想,親友妒嫉。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十二回
【第3句】: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釋】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jīng)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xiàn)也比喻死守狹隘經(jīng)驗,不知變通。
【出處】《韓非子·五蠹》記載:戰(zhàn)國時宋國有一個農(nóng)民,看見一只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示例】吾料兄必定出身報國,豈是守株待兔之輩。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四
【第4句】:守錢虜[shǒu qián lǔ]
【解釋】有錢而非常吝嗇的人。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凡殖貨財產(chǎn),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
【示例】富貴空成守錢虜,吾今何止百宜休。 ——宋·陸游《悲秋》詩
【第5句】:守土有責[shǒu tǔ yǒu zé]
【解釋】指軍人或地方官有保衛(wèi)國土的責任。
【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地方官守土有責,而且朝廷已有旨意,派在籍大臣辦理'團練’,以求自保。”
【示例】地方文武,守土有責。倘若洛陽失守,本藩死社稷,他們這班食皇家俸祿的大小官兒也活不成。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一章
【第6句】:守正不阿[shǒu zhèng bù ē]
【解釋】正:公正;阿:偏袒。處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講情面。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陳寵傳》:“而寵與中山相汝南張彬、東平相應順守正不阿。”
【示例】茍在上者多行不義,而居下者守正不阿。 ——梁啟超《論私德》
【第7句】:守闕抱殘[shǒu què bào cán]
【解釋】比喻泥古守舊,不思變革。同“守缺抱殘”。
【出處】鄧溥《寒瓊囑題郭頻伽手寫徐江庵遺詩》詩:“守闕抱殘非好事,神州國粹太飄零。”
【第8句】:守道安貧[shǒu dào ān pín]
【解釋】堅守正道,安于貧困。舊時用來頌揚貧困而有節(jié)操的士大夫的話。
【出處】《舊唐書·王及善等傳贊》:“守道安貧,懷遠當仁。”
【第9句】:守法奉公[shǒu fǎ fèng gōng]
【解釋】守:遵守。遵守法令,奉行公事。
【出處】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常則要守法奉公理遮民,屏邪除佞進忠良。”
【第10句】:守身若玉[shǒu shēn ruò yù]
【解釋】保持節(jié)操,象玉一樣潔白無瑕。也泛指愛護自己的身體。同“守身如玉”。
【出處】《兒女英雄傳》第二三回:“何況這位姑娘,守身若玉,勵志如冰。”
【第11句】:守節(jié)不移[shǒu jié bù yí]
【解釋】堅守節(jié)操而不改變。
【出處】漢·劉向《新序·節(jié)士》:“子為父死無所恨,守節(jié)不移,雖有鐵鉞湯鑊之誅而不懼也。”
【示例】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杜恕傳》裴松之注:“晉初受禪,以不達天命,守節(jié)不移,削爵土,徙武戚。”
【第12句】:守缺抱殘[shǒu quē bào cán]
【解釋】守住殘缺的東西不放。比喻泥古守舊,不思變革。亦作“守闕抱殘”。
【出處】陳獨秀《吾人最后之覺悟》:“自西洋文明輸入吾國,最初促吾人之覺悟者為學術,相形見拙,舉國所知矣;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殘之勢。”
【第13句】:守正不橈[shǒu zhèng bù ráo]
【解釋】處理事情公平正直,不屈從,不講情面。同“守正不撓”。
【出處】《漢書·劉向傳》:“君子獨處守正,不橈眾枉。”顏師古注:“橈,屈也,不為眾曲而自屈也。”橈,一本作“撓”。
【第14句】:守節(jié)不淫[shǒu jié bù yín]
【解釋】守節(jié):守名分,保持節(jié)操;淫:過分。堅守名分節(jié)操,不做過分、無禮的事情。
【出處】《國語·周語上》:“守節(jié)不淫,信也,行禮不疚,義也。”
【第15句】:守分安命[shǒu fèn ān mìng]
【解釋】守分:安守本分。安守本分,遵于天命。比喻不作非分之想,一切聽其自然。
【出處】明·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第16句】:守約施搏[shǒu yuē shī bó]
【解釋】指所操者簡易而施與者廣大。
【出處】語出《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第17句】:守死善道[shǒu sǐ shàn dào]
【解釋】指以生命保全道的完善。
【出處】《論語·泰伯》:“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示例】而韓、來諸公,可謂守死善道,求福不回者焉。 ——《舊唐書·褚遂良等傳論》
【第18句】:守先待后[shǒu xiān dài hòu]
【解釋】猶繼往開來;承先啟后。
【出處】清·陳確《答沈朗思書》:“夫以程朱之賢,即不表章《大學》,而循循焉惟孔孟之從,必可以守先待后,為一代大儒無疑也。”
【示例】若沒有這種堅持不懈和富于創(chuàng)意的守先待后,斷不會出現(xiàn)此后的儒學高漲。
【第19句】:守正不回[shǒu zhèng bù huí]
【解釋】堅守正道,不屈從。
【出處】《北史·王羆傳》:“羆輕侮權貴,守正不回。”
【示例】唐開元之末,大臣守正不回,惟張九齡一人。九齡既已忤旨罷相,明皇不復聞其過以致祿山之亂。
【第20句】:守分安常[shǒu fēn ān cháng]
【解釋】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習學, 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細!”
【示例】那些百姓如果要守分安常的鑿井耕田,納有限太平租稅,又何等大不快活?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
【第21句】:守錢奴[shǒu qián nú]
【解釋】有錢而非常吝嗇的人。同“守錢虜 ”。
【出處】宋·黃庭堅《四休居士詩三首》詩其二:“富貴何時潤髑髏,守錢奴與拘官囚。”
【示例】窮鄉(xiāng)僻壤,有這樣讀書君子,卻被守錢奴如此凌虐,足令人怒發(fā)沖冠!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九回
【第22句】:守正不移[shǒu zhèng bù yí]
【解釋】堅守正道而不改變。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后賢志》:“前衡陽內(nèi)史楊君,忠肅貞固,守正不移。”
【第23句】:守常不變[shǒu cháng bù biàn]
【解釋】守:遵守;常:常規(guī)。按照常規(guī)不加改變。
【出處】三國·魏·嵇康《養(yǎng)生論》:“謂商無十倍之價,農(nóng)無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變者也。”
【第24句】:守財奴[shǒu cái nú]
【解釋】有錢而非常吝嗇的人。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四十五回:“擱不住這班人都做了守財奴,年年只有入款,他卻死摟著不放出來,不要把天下的錢,都輦到他家么。”
【示例】休聽那守財奴老姐夫話!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一百回
【第25句】:守時力民[shǒu shí lì mín]
【解釋】守時:順時行事;力民:使人民盡力。指順應時勢采取能使人民盡力的措施。
【出處】《荀子·富國》:“守時力民,進事長功,和齊百姓,使人不偷,是將率之事也。”
【第26句】:守約居窮[shǒu yuē jū qióng]
【解釋】守約:保持節(jié)儉;居窮:處于窮困狀態(tài)。指過著貧困簡樸的生活。
【出處】唐·韓愈《上宰相書》:“居窮守約,亦時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
【示例】守約居窮四十年,謂兒能讀喜沾沾。 ——鄧雁聲《拜先文學府君墓寫哀》
【第27句】:守瓶緘口[shǒu píng jiān kǒu]
【解釋】猶言守口如瓶。指閉口不言。
【出處】清·李漁《憐香伴·鞅望》:“你把姻緣簿徼,你把相思帳銷,我從今守瓶緘口,免被人嘲。”
【第28句】:守望相助[shǒu wàng xiāng zhù]
【解釋】守望:防守了望。為了對付來犯的敵人或意外的災禍,鄰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
【出處】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上》:“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示例】鄰家鄰舍的,總要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馬烽《呂梁英雄傳》第五回
【第29句】:守約施博[shǒu yuē shī bó]
【解釋】所守簡約而所施廣博。
【出處】《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示例】明·李贄《答耿司寇書》:“此正脈也,此至易至簡之學,守約施博之道。”
【第30句】:守身如玉[shǒu shēn rú yù]
【解釋】保持節(jié)操,象玉一樣潔白無瑕。也泛指愛護自己的身體。
【出處】《孟子·離婁上》:“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示例】但其中十個人里,一定總有一兩個守身如玉,始終不移的。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
【第31句】:守死之志[shǒu sǐ zhī zhì]
【解釋】守死:至死不變;志:志向。志向或某種思想、觀點至死不變。
【出處】《宋書·謝靈運傳》:“于是朝有遷都之議,人無守死之志。”
【第32句】:守正不撓[shǒu zhèng bù náo]
【解釋】處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講情面。
【出處】《漢書·劉向傳》:“君子獨處守正,不撓眾枉。”
【示例】孝莊帝后知之,嘉俊守正不撓,即拜司馬,賜帛百匹。 ——《周書·寇俊傳》
【第33句】:守節(jié)不回[shǒu jié bù huí]
【解釋】堅守節(jié)操而不改變。同“守節(jié)不移”。
【出處】《舊唐書·蕭銑等傳論》:“輔公祏竊兵為叛,王雄誕守節(jié)不回,訓子孫以忠貞,感士庶之流涕。”
【第34句】:守口如瓶[shǒu kǒu rú píng]
【解釋】守口:緊閉著嘴不講話。閉口不談,象瓶口塞緊了一般。形容說話謹慎,嚴守秘密。
【出處】唐·道世《諸經(jīng)要集·擇交部·懲過》引《摩詰經(jīng)》:“防意如城,守口如瓶。”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下:“富鄭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語。”
【示例】今愿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 ——清·禇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十五回
【第35句】:守著鼻子摸著腮[shǒu zhe bí zǐ mō zhe sāi]
【解釋】形容彼此緊挨著。
【出處】《醒世姻緣》第43回:“外頭守著鼻子摸著腮的都是人,我守的這點去處連足也摸不過來,……支了他那里去?”
【第36句】:守經(jīng)據(jù)古[shǒu jīng jù gǔ]
【解釋】守:遵守;經(jīng):常規(guī);據(jù):依據(jù);古:古訓。固守過去的常規(guī)。
【出處】《漢書·貢禹傳》:“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魚之直,守經(jīng)據(jù)古,不阿當世。”
【示例】中樞舍人崔樞積學懿文,守經(jīng)據(jù)古,夙夜講習。 ——唐·韓愈《順宗實錄》卷三
【第37句】:守如處女,出如脫兔[shǒu rú chǔ nǚ,chū rú tuō tù]
【解釋】處女:未嫁的女子;脫兔:逃跑的兔子。指軍隊未行動時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樣持重;一行動就象飛跑的兔子那樣敏捷。
【出處】《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示例】這倒不是道家法術,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謂“守如處女,出如脫兔”,“出其不備”的妙策。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三回
【第38句】:守成保業(yè)[shǒu chéng bǎo yè]
【解釋】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和業(yè)績。
【出處】戰(zhàn)國·吳起《吳子·圖國》:“夫道者所以反本復始。義者所以行事立功。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yè)守成。”
【第39句】:守株緣木[shǒu zhū yuán mù]
【解釋】比喻不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出處】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乃區(qū)區(qū)循大道以求之,不幾于守株椽木乎?”
【第40句】:守文持正[shǒu wén chí zhèng]
【解釋】守:遵守;文:法度;持正:堅持正道。指遵守法度,堅持正道。
【出處】《新唐書·姚崇宋璟傳贊》:“故唐史臣稱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璟善守文持正。”
“守”結(jié)尾的成語
【第1句】:有為有守[yǒu wéi yǒu shǒu]
【解釋】有為:有作為;有守:有操守。既有作為,又有操節(jié)。形容人的完美。
【出處】《尚書·洪范》:“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
【示例】思贊襄,日有孜孜。亮天工,庶績咸熙。須將器識先文藝。有為有守,汝翼汝為。 ——《清史稿·樂志五》
【第2句】:保固自守[bǎo gù zì shǒu]
【解釋】指憑借天險,堅守不戰(zhàn)。
【出處】《后漢書·侯霸傳》:“及王莽之敗,霸保固自守,卒全一郡。”
【第3句】:一麾出守[yī huī chū shǒu]
【解釋】原指阮咸受排擠,而出為始平太守。后指京官出任地方官。
【出處】南朝·宋·顏延之《五君詠》:“屢薦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示例】五載司刑,一麾出守。 ——清·錢謙益《河南按察司副使岳駿聲授中憲大夫制》
【第4句】:嬰城自守[yīng chéng zì shǒu]
【解釋】嬰:纏繞,圍繞。倚仗城墻可達到堅守的目的。
【出處】《漢書·蒯通傳》:“必將嬰城固守,皆為金城湯池,不可攻也。”《宋書·蔡興宗傳》:“安都聞大軍過淮,嬰城自守,要取索虜。”
【示例】胤軍次仲橋,石生嬰城自守,飛使向襄國乞援。 ——蔡東藩《兩晉演義》第四十二回
【第5句】:進可以攻,退可以守[jìn kě yǐ gōng,tuì kě yǐ shǒu]
【解釋】進:前進;退:退卻;守:防守,固守。前進可以攻擊,后退可以固守。比喻進攻和防守都有主動權。
【出處】明·歸有光《菎山縣倭寇始末書》:“凡此數(shù)事,果能斷自乃心,豫有成算,則用足兵強,形勢險固,人心堅勵,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第6句】:閉境自守[bì jìng zì shǒu]
【解釋】指封閉四境,嚴加防守。
【出處】明·唐順之《與河南李中丞石疊書》:“若太原再警,勢必鼓行而前,不得閉境自守而已矣。”
【示例】閉境自守的政策只會使國家落后。
【第7句】:疏忽職守[shū hū zhí shǒu]
【解釋】不盡責,失職。
【示例】他疏忽職守,造成重大損失。
【第8句】:玩忽職守[wán hū zhí shǒu]
【解釋】不認真、不負責地對待本職工作。
【出處】錢鐘書《圍城》:“高松年身為校長,出去吃晚飯,這時候還不回來,影子也找不見,這種玩忽職守,就該死。”
【示例】由于他玩忽職守,結(jié)果給單位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
【第9句】:一力拒守[yī lì jù shǒu]
【解釋】一力:盡全力。竭力抵御敵人,固守陣地。
【出處】宋·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唐史平話》:“晝夜攻打甚急,存審一力拒守。”
【第10句】:形影相守[xíng yǐng xiāng shǒu]
【解釋】象形體和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系親密,經(jīng)常在一起。
【出處】三國·魏·曹植《黃初六年令》:“反旋在國,揵門退掃,形影相守,出入二載。”
【第11句】:潔身自守[jié shēn zì shǒu]
【解釋】保持住個人自身的純潔。
【出處】陳國凱《我應該怎么辦》:“她在大學時曾經(jīng)戀愛過,但由于這次戀愛嚴重地傷害了她的心,以后她就把情絲一刀斬斷,潔身自守了。”
【第12句】:形影自守[xíng yǐng zì shǒu]
【解釋】指孤身獨處。
【出處】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17回:“今白小姐人琴俱亡,小弟形影自守,決不負心而自求佳麗。”
【第13句】:斤斤自守[jīn jīn zì shǒu]
【解釋】斤斤:拘謹?shù)臉幼印V斝∩魑ⅲ郧鬅o過。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錦瑟》:“生斤斤自守,不敢少致差(蹉)跌。”
【第14句】:憑險作守[píng xiǎn zuò shǒu]
【解釋】憑:靠著。憑依地勢險要而堅守。
【出處】《南史·梁武帝紀·封梁公策》:“憑險作守,兵食兼資,風激電駭,莫不震疊。”
【第15句】:閉關自守[bì guān zì shǒu]
【解釋】關閉關口,不和外人來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觸外界事物。
【出處】《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上》:“無事則民勤于耕稼,以廣軍儲;有事則民習于弓矢,以蒞武事。此真霸王之資也。閉關自守,又何憂乎?”
【示例】而且廈大也太過于閉關自守,此后還應該與他大學往還。 ——魯迅《兩地書》五十八
【第16句】:逆取順守[nì qǔ shùn shǒu]
【解釋】逆:背叛;順:合理。背叛國君奪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國家。
【出處】《漢書·陸賈傳》:“且湯武逆而以取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也。”
【示例】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第17句】:擅離職守[shàn lí zhí shǒu]
【解釋】擅:隨意,任意。指未經(jīng)許可即離開自己的工傷崗位。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四回:“見面之后,不由分說,拿隨大爺一把辮子,說他擅離職守,捏稱回任,定要扭他到堂翁跟前,請?zhí)梦谭A明太尊。”
【第18句】:畫疆自守[huà jiāng zì shǒu]
【解釋】畫:劃分;疆:區(qū)域。在劃定的管轄區(qū)域內(nèi)自行駐守。
【出處】孫中山《和平統(tǒng)一之通電》:“在統(tǒng)一未成之前,四派各畫疆自守。”
【第19句】:進可以攻,據(jù)可以守[jìn kě yǐ gōng,jù kě yǐ shǒu]
【解釋】進:前進;退:退卻;據(jù):占據(jù)。前進可以攻擊,后退可以固守。比喻進攻和防守都有主動權。
【出處】劉流《烈火金剛》第29回:“要是利用得好,那是進可以攻,據(jù)可以守,游可以擊,退可以走。”
【第20句】:以攻為守[yǐ gōng wéi shǒu]
【解釋】以進攻作為防御的手段。
【出處】宋·陳亮《酌古論一·先主》:“以攻為守,以守為攻,此兵之變也。”
【示例】在這次足球比賽中,主隊采取了以攻為守的戰(zhàn)術。
【第21句】:白發(fā)相守[bái fà xiāng shǒu]
【解釋】白頭:頭發(fā)白。指夫妻相愛相守一直到老。
【出處】《楊家將演義》第48回:“但小女無暇之玉被汝點破,端期白發(fā)相守,慎毋見棄可也。”
【第22句】:閉門自守[bì mén zì shǒu]
【解釋】①閉門不出,潔身自保。②堅壁不出,嚴加防守。
【出處】《漢書·王莽傳下》:“力作所得,不足以給貢稅。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奸吏因以愁民。”
【示例】朕若閉門自守,虜必縱兵大掠。 ——唐·吳兢《貞觀政要·征伐》
【第23句】:行監(jiān)坐守[xíng jiān zuò shǒu]
【解釋】監(jiān):監(jiān)視。指對人的一舉一動都在旁邊嚴密監(jiān)視、看守。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我著你但去處行監(jiān)坐守,誰著你迤逗的胡行亂走?”
【示例】得你意,平生夠,喜溫柔。怎禁你行監(jiān)坐守。閑尋斗,不肯休,折證倒看誰羞。 ——元·曾瑞《小令·商調(diào)》
【第24句】:離削自守[lí xuē zì shǒu]
【解釋】離:分散;削:削弱;自守:使之能安分守己。指古代中央政權對諸侯的勢力實行分散、削弱的辦法,使之安分守己,不再叛亂。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
【第25句】:玄香太守[xuán xiāng tài shǒu]
【解釋】太守:官名。墨汁的別稱
【出處】《纂異記》:“薛稷為墨封九錫,拜松煙督護,玄香太守,兼亳州諸郡平章事。”
【第26句】:一錢太守[yī qián tài shǒu]
【解釋】比喻值得稱贊的廉潔的官吏。或譏諷那些貪官污吏貪財。
【示例】他為官清廉,被人們稱贊為一錢太守。
【第27句】:白頭相守[bái tóu xiāng shǒu]
【解釋】指夫妻恩愛相守到老。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二回:“我的哥哥,奴承望和你白頭相守,誰知奴今日死去也。”
【示例】我與李固白頭相守,便是我平生愿足。 ——明·無名氏《鬧銅臺》第一折
【第28句】:嬰城固守[yīng chéng gù shǒu]
【解釋】嬰:圍繞;嬰城:據(jù)城。據(jù)守城池牢固設防。
【出處】東漢·班固《蒯通傳》:“必將嬰城固守。”
【示例】國安焚銅陵,掠南陵,所至人皆嬰城固守。 ——清·汪琬《前明兵科右給事中吳公墓志銘》
【第29句】:一夫可守[yī fū kě shǒu]
【解釋】一夫:一個人;守:把守。一個人就能把守住。形容地勢險要,易于防守。
【出處】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志》云:在小劍山頂,四際斷崖,前臨巨壑,孤門控據(jù),一夫可守。宋置戍于此。”
【示例】皆鳥道崎嶇,一夫可守。 ——清·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江西省·廣昌縣》
【第30句】:畫疆墨守[huà jiāng mò shǒu]
【解釋】比喻樹立門戶或固守門戶之見。
【出處】清·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二:“唐初比偶……繼以李杜代興,杯酒論文,雅稱同調(diào),而李不襲杜,杜不謀李,未嘗黨同伐異,畫疆墨守。”
【第31句】:杜門自守[dù mén zì shòu]
【解釋】關閉大門,安分守已。
【出處】《漢書·孔光傳》:“光退閭里,杜門自守。”
【示例】是以杜門自守,遙望堂階,茫如梯天。 ——清·劉大槐《與吳閣學書》
【第32句】:清介有守[qīng jiè yǒu shǒu]
【解釋】守:操守。指人的品格高尚而有節(jié)操。
【出處】《新唐書·張知謇傳》:“張知謇,子匪躬,幽州方城人,徙家岐。兄弟五人,知玄、知晦、知泰、知默,皆明經(jīng)高第,曉吏治,清介有守,公卿爭為引重。”
【示例】容為人,清介有守,仕至宰相,居處不改其初。 ——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卷一百四十
【第33句】:時變是守[shí biàn shì shǒu]
【解釋】順應時勢的變化,采取適當?shù)拇胧?/p>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有法無法,因時為業(yè);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圣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
【第34句】:輸攻墨守[shū gōng mò shǒu]
【解釋】輸:公輸般,即戰(zhàn)國時期有名木匠“魯般”;墨:墨子,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比喻攻守雙方力量相仿,各顯神通。
【出處】戰(zhàn)國·宋·墨翟《墨子·公輸》:“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般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拒之。公輸般之攻械盡,子墨子守御有余。”
【第35句】:齏鹽自守[jī yán zì shǒu]
【解釋】比喻堅持過清貧淡泊的生活。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六卷:“四川成都府一秀士司馬長卿,雙名相如,自父母雙亡,孤身無倚,齏鹽自守。”
【示例】我再也不想過齏鹽自守的生活。
【第36句】:忠于職守[zhōng yú zhí shǒu]
【解釋】忠誠地對待本職工作,一絲不茍。
【示例】像他這樣的連長,以及那些土頭土腦的戰(zhàn)士,無疑都是忠于職守的。(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三)
【第37句】:分兵把守[fēn bīng bǎ shǒu]
【解釋】分散兵力,到處防守。
【示例】我們分兵把守各個路口。
“守”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奉公守法[fèng gōng shǒu fǎ]
【解釋】奉:奉行;公:公務。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辦事守規(guī)矩。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
【示例】我們每個人都要奉公守法,決不能做違法亂紀的事。
【第2句】:補殘守缺[bǔ cán shǒu quē]
【解釋】殘:殘缺,不完整;缺:殘破。舍不得扔下殘缺陳舊的東西。形容思想保守。
【出處】漢·荀悅《漢紀·哀帝紀》:“至于國家大事,則幽冥莫知其原,然猶補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忘服義從善之公心。”
【第3句】:安份守己[ān fèn shǒu jǐ]
【解釋】安守本分,規(guī)矩老實
【出處】李劼人《天魔舞》第17章:“所以我們對于空子,應該廣勸他們安份守己的好。”
【示例】聶紺弩《季氏將伐顓臾》:“種種田,做個安份守己的老百姓,不同樣也可以過一輩子么?”
【第4句】:堅守不渝[jiān shǒu bù yú]
【解釋】堅守約章或諾言,決不改變。
【出處】《晉書·謝安傳》:“安雖受朝寄,然東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示例】他對自己的誓言堅守不渝
【第5句】:神完守固[shén wán shǒu gù]
【解釋】神:精神;完:完美;守:操守。精神飽滿,堅持操守。
【出處】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茍可以寓其巧智,使機應于心,不挫于氣,財神完而守固。”
【第6句】:拘俗守常[jū sú shǒu cháng]
【解釋】指受世俗平庸見解的束縛。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論仙》:“而淺識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間不見仙人,便云天下必有此事。”
【第7句】:正己守道[zhèng jǐ shǒu dào]
【解釋】道:道德。端正自己,嚴格遵守道德標準。
【出處】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上:“以此知陰陽家不足深泥,唯正己守道為可恃耳。”
【第8句】:待兔守株[dài tù shǒu zhū]
【解釋】比喻墨守成規(guī)不知變通或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同“守株待兔”
【出處】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序》:“刻舟求劍,體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寧遠。”
【第9句】:居窮守約[jū qióng shǒu yuē]
【解釋】居窮:處于窮困狀態(tài);守約:保持節(jié)儉。指過著貧困簡樸的生活。
【出處】唐·韓愈《上宰相書》:“居窮守約,亦時有感激怨懟奇怪之辭。”
【示例】有光學圣人之道,通于六經(jīng)之大指,雖居窮守約,不錄于有司,而竊觀天下之治亂,生民之利病,每有隱憂于心。 ——明·歸有光《家譜記》
【第10句】:安弱守雌[ān ruò shǒu cí]
【解釋】雌:柔弱,低下。安于軟弱低下的地位,不逞強好勝。
【出處】魯迅《墳·文化偏至論》:“夫安弱守雌,篤于舊習,固無以爭存于天下。”
【第11句】:持盈守虛[chí yíng shǒu xū]
【解釋】盈:滿;虛:不自滿。指在富貴極盛之時,不敢驕縱自滿。
【出處】漢·杜篤《大司馬吳漢誄》:“勛業(yè)既崇,持盈守虛,功成即退,挹而損諸。”
【第12句】:居官守法[jū guān shǒu fǎ]
【解釋】舊指做官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
【出處】戰(zhàn)國·衛(wèi)·商鞅《商君書·更法》:“夫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于法之外。”
【示例】領導干部們都應該居官守法。
【第13句】:安分守己[ān fèn shǒu jǐ]
【解釋】分:本分。規(guī)矩老實,守本分,不做違法的事。
【出處】宋·袁文《翁牖閑評》八:“彼安分守己,恬于進取者,方且以道義自居,其肯如此僥幸乎?”
【示例】從此養(yǎng)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別胡行亂鬧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二回
【第14句】:保守主義[bǎo shǒu zhǔ yì]
【解釋】守舊、不想改進的思想和行為。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正確地規(guī)定戰(zhàn)略方向,進攻時反對冒險主義,防御時反對保守主義,轉(zhuǎn)移時反對逃跑主義。”
【第15句】:挈瓶之知,不失守器[qiè píng zhī zhī,bù shī shǒu qì]
【解釋】挈瓶:汲水用的小瓶。僅有一點挈瓶汲水的淺薄見識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職守。
【出處】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趙策》:“挈瓶之知,不失守器。”
【第16句】:抱誠守真[bào chéng shǒu zhēn]
【解釋】抱:存在心里。志在真誠,恪守不違。
【出處】魯迅《墳·摩羅詩力說》:“上述諸人,其為品性言行思惟,雖以種族有殊,外緣多別,因現(xiàn)種種狀,而實統(tǒng)于一宗;無不剛健不撓,抱誠守真。”
【示例】抱誠守真的做法往往要付出相當?shù)拇鷥r。
【第17句】:以守為攻[yǐ shǒu wéi gōng]
【解釋】用防御作為擊破敵人的手段。
【出處】宋·秦觀《邊防策下》:“蓋充國以先零窮寇,急與之角,則中國必有饋挽轉(zhuǎn)輸之勞,故罷騎留屯而圖以期月,此則以守為攻者也。”
【示例】我軍決定暫時以守為攻,消耗敵人兵力,然后再集中力量突過河去,全殲敵人。 ——李天銀《扼住敵人的咽喉》
【第18句】:分守要津[fēn shǒu yào jīn]
【解釋】要:重要;津:渡口。分別把守交通要道。
【出處】明·何良臣《陣紀·戰(zhàn)機》:“以寡擊眾,務于隘塞,必于暮夜,伏于叢茂,要于險陰;以眾擊寡,務于廣漫,利于旦辰,分守要津,絕彼運道。”
【第19句】:熬更守夜[áo gēng shǒu yè]
【出處】《人民文學》1977年第1期:“總理經(jīng)常熬更守夜,廢寢忘食地工作。”
【示例】他們熬更守夜的夠辛苦的嘍! ——京劇《平原作戰(zhàn)》第四場
【第20句】:敬守良箴[jìng shǒu liáng zhēn]
【解釋】箴:規(guī)勸,勸告。認真聽取、遵守有益的規(guī)戒。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非素日恪遵女誡,敬守良箴,何能至此。”
【第21句】:固守成規(guī)[gù shǒu chéng guī]
【解釋】成規(guī):現(xiàn)成的規(guī)矩、制度。指思想固執(zhí)保守,守著老規(guī)矩不放,不思改革進取。
【出處】鄧小平《社會主義必須擺脫貧窮》:“我們過去固守成規(guī),關起門來搞建設,搞了好多年,導致的結(jié)果不好。”
【第22句】:持盈守成[chí yíng shǒu chéng]
【解釋】保持已成的盛業(yè)。
【出處】宋·蘇轍《<元祐會計>序》:“臣歷觀前世,持盈守成,艱于創(chuàng)業(yè)之君。”
【示例】愿陛下持盈守成,慎終如始。 ——《宋史·蘇易簡傳》
【第23句】:挈瓶之智,守不假人[qiè píng zhī zhì,shǒu bù jiǎ rén]
【解釋】挈瓶:汲水用的小瓶。僅有一點挈瓶汲水的淺薄見識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職守。
【出處】明·歸有光《乞休申文》:“挈瓶之智,守不假人。”
【第24句】:黃人守日[huáng rén shǒu rì]
【解釋】用以比喻朝政清明,國力強盛。
【出處】《太平御覽》卷八七二引《符瑞圖》:“日,二黃人守者,外國人方自來降也。”
【示例】儼威容而青女司霜,薦祥瑞而黃人守日。 ——宋·王禹偁《授御史大夫可司徒門下侍郎平平章事制》
【第25句】:安常守分[ān cháng shǒu fèn]
【解釋】分:本分,自己分內(nèi)的。習慣于平穩(wěn)的生活,安守本分。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二十四:“如有一般人,只安常守分,不恁求利,然有時意思亦是求利,察其所安,又看他心所安穩(wěn)處,一節(jié)深一節(jié)”。
【第26句】:攻必克,守必固[gōng bì kè,shǒu bì gù]
【解釋】克:攻下?lián)c,戰(zhàn)勝;固:牢固,堅固。進攻沒有打不下來的,防守沒有不穩(wěn)固的。形容戰(zhàn)斗力極強。
【出處】他才覺出來日本人的~并不是與他毫無關系。 ——老舍《四世同堂》
【第27句】:因循守舊[yīn xún shǒu jiù]
【解釋】因循:沿襲;守舊:死守老的一套。死守老一套,缺乏創(chuàng)新的精神。
【出處】《漢書·循吏傳序》:“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示例】如果因循守舊不求進取,那么人就不會進步。
【第28句】:取易守難[qǔ yì shǒu nán]
【解釋】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形容創(chuàng)業(yè)容易,守業(yè)難。
【出處】唐·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示例】廷弼不得已出關,次右屯,而馳奏海州取易守難,不宜輕舉。 ——《明史·熊廷弼傳》
【第29句】:甘貧守志[gān pín shǒu zhì]
【解釋】甘受貧困,守住志節(jié)。
【出處】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奉圣人的命,因為你梁鴻甘貧守志,孟光舉案齊眉,著小官親赍此封丹詔,與他加官賜賞。”
【第30句】:抱愚守迷[bào yú shǒu mí]
【解釋】抱、守:守住不放,引申為堅持;愚:愚昧;迷:沉迷。指固守己見。
【出處】唐·韓愈《上考功崔虞部書》:“愈不肖,行能誠無可取,行己頗僻,與世俗異態(tài),抱愚守迷。”
【第31句】:甘貧守節(jié)[gān pín shǒu jié]
【解釋】甘:自愿;貧:窮苦;守:保持。情愿過貧困的生活,也努力保持忠貞的氣節(jié)。
【出處】唐·韓愈《舉張正甫自代狀》:“甘貧苦節(jié),不愧神明。”
【示例】今日夫為彭澤令,甘貧守節(jié)樂怡怡。 ——明·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一折
【第32句】:攻守同盟[gōng shǒu tóng méng]
【解釋】原指國與國之間訂立盟約,戰(zhàn)時彼此聯(lián)合進攻或防衛(wèi)。現(xiàn)多指壞人互相訂約,為掩蓋罪惡而一致行動。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八回:“可惜后來伊藤博文到津,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與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條約,我恐朝鮮將來有事,中、日兩國,必然難免爭端吧。”
【示例】日本既與英結(jié)英日同盟,及日俄戰(zhàn)役方酣,又與韓結(jié)日韓攻守同盟。 ——清·梁啟超《中國外交方針私議》
【第33句】:潔身守道[jié shēn shǒu dào]
【解釋】指保持自身純潔,堅守正道。
【出處】《晏子春秋·問上》:“潔身守道,不與世陷乎邪。”
【第34句】:括囊守祿[kuò náng shǒu lù]
【解釋】括囊:扎束袋口;守祿:守住官祿。指說話謹慎,只想保住個人祿位。
【出處】《后漢書·崔寔傳》:“或見信之佐,括囊守祿。”
【示例】拜塵邀勢,括囊守祿,從來長息,以為深恥。 ——《舊唐書·王志愔傳》
【第35句】:屈身守分[qū shēn shǒu fèn]
【解釋】屈身:身體彎曲;守分:安分守己。形容非常恭敬的樣子。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五回:“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
【第36句】:避嫌守義[bì xián shǒu yì]
【解釋】嫌:嫌疑;守義:保守道義。避開嫌疑,保守道義。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3回:“今主公避嫌守義,恐失眾人之望。”
【第37句】:保業(yè)守成[bǎo yè shǒu chéng]
【解釋】守成:保持已取得的成就。保持已取得的成就和業(yè)績。
【出處】戰(zhàn)國·吳起《吳子·圖國》:“夫道者所以反本復始。義者所以行事立功。謀者所以違害就利。要者所以保業(yè)守成。”
【第38句】:循分守理[xún fèn shǒu lǐ]
【解釋】指言談行為遵循事理,安分守己。
【出處】宋·司馬光《論北邊事宜》:“而朝廷至今終未省寐,猶以二人所為為是,而以循理守分者為非。”
【示例】那紀望唐自幼恪遵庭訓,循分守理,奮志讀書。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第39句】:安分守理[ān fèn shǒu lǐ]
【解釋】安于本分,遵守事理。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寶玉終是個不能安分守理的人,一味的隨心所欲。”
【第40句】:恪守成式[kè shǒu chéng shì]
【解釋】恪守:謹守。謹守既定的法令,毫不通融。
【出處】《清史稿·端慧太子永璉傳》:“朕御極后,恪守成式,親書密旨。”
【第41句】:循涂守轍[xún tú shǒu zhé]
【解釋】遵守規(guī)矩。亦作“循途守轍”。
【出處】宋·朱熹《答方賓王書》:“循涂守轍,猶言循規(guī)蹈矩云爾。”
【第42句】:襲故守常[xí gù shǒu cháng]
【解釋】按照成例、常規(guī)辦事。
【出處】宋·司馬光《與王安石書》:“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內(nèi)起京師,外周四海,士吏兵農(nóng)工商僧道,無一人得襲故而守常者,紛紛擾擾,莫安其居。”
【示例】襲故守常的做法我不贊成
【第43句】:知雄守雌[zhī xióng shǒu cí]
【解釋】雄:雄強;雌:雌伏,不倔強。棄剛守柔。比喻與人無爭。
【出處】《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奚。”
【示例】知雄守雌,宛訝存身之際;絕圣棄智,潛疑勿用之時。 ——宋·范仲淹《老子猶龍賦》
【第44句】:知榮守辱[zhī róng shǒu rǔ]
【解釋】守:安于。雖然知道怎樣可得到榮譽,卻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出處】《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第45句】:安分守常[ān fèn shǒu cháng]
【解釋】分:本分;守:保持;常:常規(guī)。規(guī)矩老實,安守本分,不惹是生非。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你可好生用心學習,再如不安分守常,你可仔細。”
【第46句】:熬清守淡[áo qīng shǒu dàn]
【解釋】指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出處】《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陳某不肖,將家私蕩盡,賴我賢妻熬清守淡。”
【第47句】:堅心守志[jiān xīn shǒu zhì]
【解釋】堅心:下定決心;守志:恪守節(jié)操。堅定地恪守節(jié)操。舊指女子喪夫后不再改嫁。
【出處】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二折:“孔目,你則將息你那病,休胡說,假如有些好歹,我堅心守志。”
【第48句】:抱殘守缺[bào cán shǒu quē]
【解釋】抱著殘缺陳舊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進。
【出處】參見“保殘守缺”。
【示例】這些似乎都是抱殘守缺,匯集眾說而成。 ——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周易第二》
【第49句】:安分守命[ān fèn shǒu mìng]
【解釋】安于本分,謹守命運的安排。
【出處】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六十一回:“你安分守命,別要再生妄想了。”
【第50句】:恭默守靜[gōng mò shǒu jìng]
【解釋】默:沉默;守:遵守,保持。恭恭敬敬地沉默,不講話,保持肅靜。
【出處】《三國志·蜀書·劉巴傳》:“又自以歸付非素,懼見猜嫌,恭默守靜,退無私交,非公事不言。”
【第51句】:墨守成規(guī)[mò shǒu chéng guī]
【解釋】墨守:戰(zhàn)國時墨翟善于守城;成規(guī):現(xiàn)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guī)則、方法。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guī)矩不肯改變。
【出處】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示例】墨守成規(guī),不敢勇于創(chuàng)造也決然是和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能相容的。 ——秦牧《辯證規(guī)律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運用》
【第52句】:安貧守道[ān pín shǒu dào]
【解釋】安于貧窮,恪守信仰。
【出處】宋·蘇軾《薦布衣陳師道狀》:“臣等伏見徐州布衣陳師道文詞高古,度越流輩,安貧守道。”
【示例】由張東白之事觀之,非平日安貧守道之意徹乎表里,安能使朋友信之如是。 ——《明儒學案·諸儒學案上·布政陳克庵先生選》
【第53句】:砥節(jié)守公[dǐ jié shǒu gōng]
【解釋】砥:磨刀石;節(jié):節(jié)操。磨礪名節(jié),奉行公事。
【出處】《明史·梁材傳》:“砥節(jié)守公如一日,帝眷亦甚厚。”
【第54句】:安常守故[ān cháng shǒu gù]
【解釋】習慣于日常的平穩(wěn)生活,保守舊的一套。指守舊不知變革。
【出處】明·海瑞《申軍門吳堯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來,千萬人以鼓舞作興,翻然改革望之矣。”
【示例】他長期以來安常守故,缺乏鍛煉,因而經(jīng)不起挫折。
【第55句】:織白守黑[zhī bái shǒu hēi]
【解釋】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這是道家的消極處世態(tài)度。
【第56句】:墨守成法[mò shǒu chéng fǎ]
【解釋】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guī)矩不肯改變。同“墨守成規(guī)”。
【出處】清·王韜《翁牖余談·猶太古歷說》:“蓋用心不專,率皆墨守成法,未能推陳出新耳。”
【第57句】:恪守成憲[kè shǒu chéng xiàn]
【解釋】恪守:謹守。謹守既定的法令,毫不通融。
【出處】《元史·完澤傳》:“元貞以來,朝廷恪守成憲,詔書屢下,散財發(fā)粟,不惜巨萬,以頒賜百姓,當時以賢相稱之。”
【示例】要發(fā)展,就不能恪守成憲,墨守成規(guī)。
【第58句】:抱殘守闕[bào cán shǒu quē]
【解釋】①守著殘缺的東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接受新事物。②謂篤守古學古道。③喻在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堅持著做。
【出處】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顧炎武》:“二君以瑰異之質(zhì),負經(jīng)世之才……豈若抱殘守闕之俗儒,尋章摘句之世士也哉?”闕,一本作“缺”。
【示例】在新產(chǎn)品、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競相涌現(xiàn)的今天,任何一個企業(yè),如果抱殘守闕,不注意品種質(zhì)量,將會走投無路。 ——《人民日報》19【第81句】:【第4句】:2
【第59句】:魂不守宅[hún bù shǒu zhái]
【解釋】指人之將死。也形容精神恍惚。“魂不守舍”。
【出處】《三國志·魏志·管輅傳》:“聞晏、飏皆誅,然后舅氏乃服”宋·裴松之注引三國·魏·管辰《管輅別傳》:“何(何晏)之視候,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
【第60句】:藏巧守拙[cáng qiǎo shǒu zhuō]
【解釋】拙:笨。有才能而不顯露出來。
【第61句】:監(jiān)守自盜[jiān shǒu zì dào]
【解釋】監(jiān)守:監(jiān)管;盜:偷竊。竊取公務上自己看管的財物。
【出處】《漢書·刑法志》:“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顏師古注:“即今律所謂主守自盜者也。”
【示例】總之少了谷石,卻無案卷可憑,這就是監(jiān)守自盜的匱空。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九十四回
【第62句】:橛守成規(guī)[jué shǒu chéng guī]
【解釋】拘守已有的規(guī)章制度。
【出處】黃人《<清文匯>序》:“然則操斯文進退去取之枋者,其猶橫分區(qū)域,橛守成規(guī)。”
【第63句】:喬太守亂點鴛鴦譜[qiáo tài shǒu luàn diǎn yuān yāng pǔ]
【解釋】鴛鴦:鳥名,比喻夫妻。喬太守審理案件時將錯就錯,亂點鴛鴦,將三對夫妻相互錯配。比喻胡亂指揮。
【出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今日聽在下說一樁意外姻緣的故事,喚做'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第64句】:安分守拙[ān fèn shǒu zhuō]
【解釋】規(guī)矩老實,寧按照愚拙的想法行事,也不取巧。
【出處】清·顧炎武《復智栗書》:“賢侄今日惟有善事高堂,力學不倦,安分守拙,以為保家之計。”
【第65句】:因陋守舊[yīn lòu shǒu jiù]
【解釋】陋:不合理;守舊:保持舊的。指因襲不合理的老一套而不加改進。
【出處】《宋史·歐陽修傳》:“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五季余習……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
【第66句】:神不守舍[shén bù shǒu shě]
【解釋】神魂離開了身體,比喻喪魂失魄,心神不安定。
【出處】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疲乏之極,神不守舍。”
【示例】你最近怎么老是神不守舍的。
【第67句】:封己守殘[fēng jǐ shǒu cán]
【解釋】指固步自封,抱殘守缺。
【出處】清·黃宗羲《留別海昌同學序》:“言理學者……薄文苑為辭章,惜儒林于皓首,封己守殘,摘索不出一卷之內(nèi)。”
【第68句】:主守自盜[zhǔ shǒu zì dào]
【解釋】竊取公務上自己看管的財物。
【出處】《漢書·刑法志》:“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顏師古注:“即今律所謂主守自盜者也。”
【第69句】:保殘守缺[bǎo cán shǒu quē]
【解釋】①指漢代今文經(jīng)學派儒生墨守殘缺不全的今文經(jīng)典而拘執(zhí)一家之言。后常用以比喻泥古守舊,不知改進。②指保藏殘缺的古籍文獻。
【出處】《漢書·劉歆傳》:“信口說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猶欲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
【示例】兩漢而下,維多保殘守缺之人,六經(jīng)所傳,未有繼往開來之哲。 ——清·顧炎武《華陰縣朱子祠堂上梁文》
【第70句】:泥古守舊[nì gǔ shǒu jiù]
【解釋】泥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規(guī)或說話。拘泥古代的制度或說法,不知變通。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7章:“我們要寫許多通俗的書,說明古不如今,舊不如新的道理,以破除社會上一般泥古守舊的思想。”
【第71句】:通宵守夜[tōng xiāo shǒu yè]
【解釋】通宵不眠或整夜祈禱的行為。
【示例】你不能通宵守夜,搞壞了身體。
【第72句】:知白守黑[zhī bái shǒu hēi]
【解釋】守:保持。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這是道家的消極處世態(tài)度。
【出處】《老子》:“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示例】孔公之堂名虛白,蘇子堂后作圓屋。堂雖白關庵自黑,知白守黑名曰谷。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東坡二》
【第73句】:知白守辱[zhī bái shǒu rǔ]
【解釋】守:保持。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這是道家的消極處世態(tài)度。
【出處】《莊子·天下》:“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第74句】:歸正守丘[guī zhèng shǒu qiū]
【解釋】傳說狐貍將死時,頭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鄉(xiāng)。
【出處】《禮記·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第75句】:獨守空房[dú shǒu kōng fáng]
【解釋】婦女沒有丈夫陪伴。
【出處】《古詩十九首》之二:“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示例】那玉英姐姐即使逃得過,也不免一生獨守空房。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八十一回
【第76句】:訥直守信[nè zhí shǒu xìn]
【解釋】訥直:言語遲鈍,品格正直;守信:遵守信用。指人純樸憨厚,不善辭令。
【出處】《南史·郭祖深傳》:“飾口利辭,競相推薦;訥直守信,坐見埋沒。”
【第77句】:直道守節(jié)[zhí dào shǒu jié]
【解釋】節(jié):節(jié)操。處事公正,遵守節(jié)操。
【示例】我喜歡與直道守節(jié)的人交往。
【第78句】:循途守轍[xún tú shǒu zhé]
【解釋】遵守規(guī)矩。同“循涂守轍”。
【出處】明·歸有光《與周子和大參》之二:“今當路一似循途守轍,殊不可解。”
【示例】質(zhì)雖駑下,無創(chuàng)得之智,無遠略之懷,但能循途守轍,日誦數(shù)十行,時日既多,意者亦必有可觀者焉。 ——嚴復《道學外傳》
【第79句】:專己守殘[zhuān jǐ shǒu cán]
【解釋】固執(zhí)己見,抱殘守缺。指囿于派系、門戶之成見而不能通權達變。
【出處】《漢書·劉歆傳》:“今此數(shù)家之言,所以兼包大小之義,豈可偏絕哉。若必專己守殘,黨同門,忌道真,違明昭,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議,甚為二三君子不取也。”
【第80句】:甘貧守分[gān pín shǒu fèn]
【解釋】守分:守本分。甘受貧困,守住本分。
【出處】明·無名氏《吳起敵秦》第四折:“止不過閉戶讀書,甘貧守分,中心無愧。”
【第81句】:待時守分[dài shí shǒu fèn]
【解釋】待:等待;時:時機;分:本分。為了等待好的時機而暫時安分守己。
【出處】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一折:“想咱人不得志呵,當以待時守分,何日是我那發(fā)跡的時節(jié)也呵!”
【示例】我如今裝醉如癡,推聾作啞,待時守分。 ——明·無名氏《鬧銅臺》第二折
【第82句】:挈瓶之智,守不假器[qiè píng zhī zhì,shǒu bù jiǎ qì]
【解釋】挈瓶:汲水用的小瓶。僅有一點挈瓶汲水的淺薄見識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比喻慎其所有,忠于職守。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田豫傳》:“夫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吾既受之矣,何不急攻乎?”
【第83句】:安分守已[ān fěn shǒu jǐ]
【解釋】規(guī)矩老實,守本分,不做違法的事。
【出處】《紅樓夢》第七十二回:“從此養(yǎng)好了,可要安分守己,再別胡行亂鬧了。”
【示例】他是個安分守已的公民。
【第84句】:遵常守故[zūn cháng shǒu gù]
【解釋】遵常:遵循常規(guī);守故:堅持陳舊的作風。指因襲保守,不求建樹。
【出處】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若夫齷齪近步,遵常守故,安足為陛下言哉!”
【第85句】:抱令守律[bào lìng shǒu lǜ]
【解釋】死守著律令,不知變通。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時舍,便云我能平獄。”
【示例】抱令守律的人也會犯錯誤的。
【第86句】:信守不渝[xìn shǒu bù yú]
【解釋】堅守信用不變。
【示例】為顧客提供最佳品質(zhì)的產(chǎn)品,是這家公司幾十年來始終信守不渝的宗旨。
【第87句】:循理守分[xún lǐ shǒu fèn]
【解釋】指言談行為遵循事理,安分守己。
【出處】宋·司馬光《論北邊事宜》:“而朝廷至今終未省寐,猶以二人所為為是,而以循理守分者為非。”
【示例】朕在藩邸時,仰托皇考福庇,安富尊榮,循理守分,不交結(jié)一人,不與聞一事。 ——清·雍正皇帝《大義覺迷錄》
【第88句】:魂不守舍[hún bù shǒu shè]
【解釋】舍:住宅,比喻人的軀殼。靈魂離開了軀殼。指人之將死。也形容精神恍惚。
【出處】《三國志·管輅傳》裴松之注引《輅別傳》:“何之視侯,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謂之鬼幽。”
【示例】我看寶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動是不怕的。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五回
【第89句】:熬清守談[áo qīng shǒu tán]
【解釋】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出處】《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五:“陳某不肖,將家么蕩盡,賴我賢妻熬清守談。”
【第90句】:恪守不渝[kè shǒu bù yú]
【解釋】嚴格遵守,決不改變。
【示例】我們對和平統(tǒng)一臺灣的方針恪守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