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革”的成語大全(53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革舊立新、萬世不革、洗心革志等含“革”的成語53個,其中“革”開頭的24個,“革”結尾的4個,“革”在中間的25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革”開頭的成語
【第1句】:革舊立新[gé jiù lì xīn]
【解釋】指革除舊的創建新的。
【出處】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寬厚出名的,講究忠信,是一個勵精圖治,革舊立新的單于。”
【第2句】:革故立新[gé gù lì xīn]
【解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
【出處】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寬厚出名的,講究忠信。是一個勵精圖治,革故立新的單于。”
【第3句】:革凡登圣[gé fán dēng shèng]
【解釋】革除凡習,成為圣哲。同“革凡成圣”。
【出處】隋煬帝《答釋智顗遺旨書》:“世世生生,師資不闕,革凡登圣,給侍無虧。”
【第4句】:革命反正[gé mìng fǎn zhèng]
【解釋】變革天命,使之恢復正常。借指改朝換代。
【出處】《周易·革》“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示例】人懷漢德,革命反正,易以為功。 ——《晉書·王導傳》
【第5句】:革職拿問[gé zhí ná wèn]
【解釋】革:革除;拿:逮捕。革除職務,逮捕問罪。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上回書交待的是安公子因安老爺革職拿問……他把家中的地畝折變,帶上銀子,同著他的奶公華忠南來。”
【示例】既至京師,則降旨解肅順大學士之任,旋革職拿問,遂誅之。 ——《清朝野史大觀》第一卷
【第6句】:革邪反正[gé xié fǎn zhèng]
【解釋】革除錯誤,回到正道上。
【出處】晉·葛洪《抱樸子·勖學》:“蕩汰積埃,革邪反正。”
【第7句】:革圖易慮[gé tú yì lǜ]
【解釋】改變計謀策略。
【出處】《后漢書·袁紹傳》:“若乃天啟尊心,革圖易慮,則我將軍匍匐悲號于將軍股掌之上。”
【第8句】:革命創制[gé mìng chuàng zhì]
【解釋】指變革天命,創立新制。多指改朝換代。
【出處】《漢書·敘傳下》:“革命創制,三章是紀,應天順民,五星同晷。”
【示例】革命創制,竹素之道稍彰,紀事記言,筆墨之官漸著。 ——《隋書·許善心傳》
【第9句】:革舊從新[gé jiù cóng xīn]
【解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
【出處】《魏書·食貨志》:“今革舊從新,為里黨之法,在所牧守,宜以喻民,使知去煩即簡之要。”
【第10句】:革風易俗[gé fēng yì sú]
【解釋】改變風氣和習俗。
【示例】我們要革風易俗,形成講科學的好風氣。
【第11句】:革故鼎新[gé gù dǐng xīn]
【解釋】革:改變,革除;故:舊的;鼎:樹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
【出處】《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示例】北京地方,受歷代君主的壓力,害得毫無生氣,此后革故鼎新,當有一番佳境。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七回
【第12句】:革舊鼎新[gé jiù dǐng xīn]
【解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去舊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
【出處】明·李贄《代深有告文》之二:“切以誦經者,所以明心見性,禮懺者,所以革舊鼎新。”
【示例】是故社會上種種之積弊,使女子而有革舊鼎新之志焉。 ——柳隅《〈留日女學會雜志〉題辭》
【第13句】:革新變舊[gé xīn biàn jiù]
【解釋】指更造新的,改易舊的。
【出處】《南齊書·文學傳·祖沖之》:“今臣所立,易以取信。但蹤核始終,大存緩密,革新變舊,有約有繁。”
【第14句】:革奸鏟暴[gé jiān chǎn bào]
【解釋】清除奸佞,鏟除暴虐。
【示例】國家要穩步向前發展,就必須革奸鏟暴,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15句】:革面悛心[gé miàn quān xīn]
【解釋】比喻徹底改過,重新做人。同“革面洗心”。
【出處】唐·劉禹錫《代謝赴行營表》:“以忠義感脅從之伍,以含弘安反側之徒。革面悛心,期乎不日。”
【第16句】:革剛則裂[gé gāng zé liè]
【解釋】革:皮革;剛:硬。皮革太硬就容易斷裂。比喻人或集團過分強硬就容易遭致失敗或滅亡。
【出處】漢·劉向《說苑·敬慎》:“金剛則折,革剛則裂,人君剛則國家滅,人臣剛則交友絕。”
【第17句】:革帶移孔[gé dài yí kǒng]
【解釋】形容身體因老病而日慚消瘦。
【出處】《南史·沈約傳》:“言已老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
【第18句】:革面斂手[gé miān liǎn shǒu]
【解釋】指改惡從善,不敢恣意妄為。
【出處】唐·獨孤及《唐故太子賓客……張公遺愛碑頌》:“于是豪民猾吏,革面斂手,家有忠信,人懷恥格。”
【示例】這些不法分子不得不革面斂手。
【第19句】:革舊維新[gé jiù wéi xīn]
【解釋】革:廢除;維新:反對舊的,提倡新的。專指政治上的改良。改變舊的,提倡新的。
【出處】元·宮大用《范張雞黍》:“文武氏革舊維新,周公禮百王兼備。”
【第20句】:革面革心[gé miàn gé xīn]
【解釋】比喻徹底改過,重新做人。同“革面洗心”。
【出處】明·楊慎《送薛曲泉之鎮雄勘夷手卷詞》:“笑鄙夫畏首尾,蔚蔚九變豹,俾心人革面革心,惠我無私。”
【示例】復勤懇化導,設書院六,義學百,楚苗駸駸向學,呈求考試,遂已革面革心。 ——清·魏源《圣武記》卷七
【第21句】:革心易行[gé xīn yì xíng]
【解釋】指改正錯誤思想,改變錯誤行為。
【出處】漢·賈誼《新書·先醒》:“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田改豐)馂,晝學道而夕講之。”
【示例】南越王甚嘉被惠澤,蒙休德,愿革心易行,身從使者入謝。 ——《漢書·嚴助傳》
【第22句】:革凡成圣[gé fán chéng shèng]
【解釋】革除凡習,成為圣哲。
【出處】南朝·梁武帝《敕舍道事佛》:“老子、周公、孔子等雖是如來弟子,而為化既邪,止是世間之善,不能革凡成圣。”
【第23句】:革舊圖新[gé jiù tú xīn]
【解釋】拋棄舊的事物,謀求新的途徑。
【出處】宋·劉克莊《寶學顏尚書神道碑》:“國勢岌岌如此,乞下哀痛之詔,風厲有位,革舊圖新,以回天意。”
【第24句】:革面洗心[gé miàn xǐ xīn]
【解釋】清除舊思想,改變舊面貌。比喻徹底改過,重新做人。
【出處】《周易·革》:“君子豹變,小人革面。”
【示例】阿里骨兇狡反覆,必無革面洗心之理。 ——宋·蘇軾《乞約鬼章討阿里骨札子》
“革”結尾的成語
【第1句】:萬世不革[wàn shì bù gé]
【解釋】革:改,改變。永遠不改變。
【第2句】:磨揉遷革[mó róu qiān gé]
【解釋】遷革:變化。通過磨練引導使人的思想發生變化。
【出處】宋·歐陽修《吉州學記》:“予聞教學之法本于人性,磨揉遷革使趨于善。”
【第3句】:裹尸馬革[guǒ shī mǎ gé]
【解釋】革:皮革。用馬皮包裹尸體。形容將士戰死沙場的英勇無畏的氣慨。
【出處】《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示例】男兒墜地志四方,裹尸馬革固其常。 ——宋·陸游《隴頭水》
【第4句】:洗削更革[xǐ xiāo gēng gé]
【解釋】清洗、削平、更改、變革。形容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出處】唐·杜牧《罪言》:“洗削更革,罔不順適,唯山東不服,亦再攻之,皆不利以返。”
“革”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洗心革志[xǐ xīn gé zhì]
【解釋】指徹底改變舊有心思和意向。
【出處】《晉書·潘尼傳》:“皆延頸以視,傾耳以聽,希道慕業,洗心革志,想洙泗之風,歌來蘇之惠。”
【第2句】:馬革盛尸[mǎ gé shèng shī]
【解釋】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同“馬革裹尸”。
【出處】金·何宏中《述懷》詩:“馬革盛尸每恨遲,西山餓踣更何辭。”
【第3句】:金革之難[jīn gé zhī nàn]
【解釋】金革:兵器和鎧甲;難:災難。指戰亂。
【出處】漢·揚雄《長楊賦》:“永亡邊城之災,金革之患。”《后漢書·宋意傳》:“光武皇帝躬服金革之難,深昭天地之明。”
【示例】內外官非文武全才、出處系天下安危、能拯金革之難者,勿許奪情起復。 ——《元史·文宗五》
【第4句】:兵革滿道[bīng gé mǎn dào]
【解釋】兵:兵器;革:甲胄。戰亂中軍用的武器裝備散亂地遺棄,塞滿了道路。形容戰禍傷亡慘重。
【出處】漢·王充《論衡·寒溫》:“六國亡時,秦漢之際,諸侯相伐,兵革滿道。”
【第5句】:鼎新革故[dǐng xīn gé gù]
【解釋】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掉舊的,建立拳的。
【出處】《周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示例】速沾雨露,以就去邪歸正之心;毋犯雷霆,當效鼎新革故之意。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八十回
【第6句】:除奸革弊[chú jiān gé bì]
【解釋】除掉壞人,改革弊端。
【出處】元·無名氏《延安府》第一折:“小官職居清廉,理當正直,除奸革弊也呵。”
【示例】古人都想有除奸革弊的清官執政。
【第7句】:兵革互興[bīng gé hù xīng]
【解釋】兵革:兵器衣甲,比喻戰爭;興:發起,發動。互相發動戰爭,戰亂相繼發生。形容時局不安定,戰亂頻繁。
【出處】南朝·梁·江淹《銅劍贊序》:“春秋迄于戰國,戰國至于秦時,攻爭紛亂,兵革互興。”
【第8句】:泮林革音[pàn lín gé yīn]
【解釋】比喻在好的影響感化下而改變舊習性。
【出處】《詩·魯頌·泮水》:“翩彼飛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懷我好音。”鄭玄箋:“言鸮恒惡鳴,今來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為此之故,故改其鳴,歸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則化也。”
【示例】自上而下,速于置郵,泮林革音,無復故態。 ——唐·劉禹錫《唐故相同贈司空令狐公集序》
【第9句】:兵銷革偃[bīng xiāo gé yǎn]
【解釋】銷毀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無戰事。
【出處】前蜀·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詞》:“垂回兇度厄之慈,開輟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銷革偃,四時之雨順風調。”
【第10句】:金革之患[jīn gé zhī huàn]
【解釋】金革:兵器和鎧甲;患:災禍。指戰亂。
【出處】漢·揚雄《長楊賦》:“永亡邊城之災,金革之患。”
【第11句】:偃革為軒[yǎn gé wéi xuān]
【解釋】指停息武備,修治文教。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兵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裴駰集解引如淳曰:“革者,革車也;軒者,赤黻乘軒也。偃武備而治禮樂也。”
【第12句】:馬革裹尸[mǎ gé guǒ shī]
【解釋】馬革:馬皮。用馬皮把尸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示例】馬革裹尸當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說。 ——宋·辛棄疾《滿江紅》
【第13句】:金革之聲[jīn gé zhī shēng]
【解釋】金革:兵器和鎧甲。兵器與鎧甲相撞擊的聲音。指戰爭。
【出處】唐·韓愈《上巳日燕太學所彈琴詩序》:“四方無斗爭金革之聲。”
【示例】一開始便是金革之聲,仿佛轅門傳鼓,點將發兵,弦音輕快爽朗,是那種士飽馬騰,躍躍欲試的光景。 ——高陽《草莽英雄》第十章
【第14句】:矯國革俗[jiǎo guó gé sú]
【解釋】匡正國事,改革敝俗。
【出處】《戰國策·齊策六》:“矯國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司馬貞索隱:“矯正國事,改更弊俗也。”
【第15句】:移風革俗[yí fēng gé sú]
【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出處】《魏書·高閭傳》:“移風革俗,天保載定。”
【示例】故威行于下則壞法犯貴之風移矣,禮適其中則破產傷生之俗革矣,移風革俗其在茲乎! ——唐·白居易《策林四·禁厚葬》
【第16句】:西裝革履[xī zhuāng gé lǚ]
【解釋】身穿西裝,腳穿皮鞋。形容衣著入時。
【出處】孫犁《澹定集<善闇室紀年>摘抄》:“這位'管樂’西服革履,趾高氣揚。后來忽然低頭喪氣起來。”
【示例】西裝革履、華裙艷服,只有在演出的時候演員的身上才出現。 ——吳伯簫《記一輛紡車》
【第17句】:風行革偃[fēng xíng gé yǎn]
【解釋】風一吹草就倒下。比喻道德文教的感化人。
【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第18句】:偃革倒戈[yǎn gé dǎo gē]
【解釋】指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出處】元·劉壎《隱居通議·經史一》:“偃革倒戈,歸馬放牛,乃滅殷以后事;今楚漢相持,正是兵鋒之交,而言及此,曾不顧其為迂,何也?”
【第19句】:偃革尚文[yǎn gé shàng wén]
【解釋】停息武備,注重文教。
【出處】《新唐書·蕭俛傳》:“穆宗初,兩河底定,俛與段文昌當國,謂四方無虞,遂議太平事,以為武不可黷,勸帝偃革尚文。”
【第20句】:金革之世[jīn gé zhī shì]
【解釋】金革:兵器和鎧甲;世:時代。戰亂的年月。
【出處】南朝·梁·庾信《為杞公讓宗師驃騎表》:“當今玉燭調和,既非金革之世。”
【第21句】:鳥革翚飛[niǎo gé huī fēi]
【解釋】革:鳥張翅;翚:羽毛五彩的野雞。如同鳥兒張開雙翼,野雞展翅飛翔一般。舊時形容宮室華麗。
【出處】《詩經·小雅·斯干》:“如鳥斯革,如翚斯飛。”
【示例】鳥革翚飛,謂創造之盡善。 ——清·程允升《幼學瓊林·宮室》
【第22句】:兵革之禍[bīng gé zhī huò]
【解釋】兵革:兵器戰甲,引申為戰爭。指發生戰爭。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五行志中之下》:“將有急怒之謀,以生兵革之禍。”
【第23句】:洗心革意[xǐ xīn gé yì]
【解釋】指徹底改變舊有心思和意向。同“洗心革志”。
【出處】《周書·蘇綽傳》:“凡諸牧守令長,宜洗心革意,上承朝旨,下宣教化矣。”
【第24句】:洗心革面[xǐ xīn gé miàn]
【解釋】清除舊思想,改變舊面貌。比喻徹底悔改。
【出處】《周易·系辭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周易·革》:“君子豹變,小人革面。”《抱樸子·用刑》:“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滌輕塵。”
【示例】除非它真能放棄傳統意識,完全洗心革面,重新做起。 ——聞一多《神話與詩·文學的歷史動向》
【第25句】:衽革枕戈[rèn gé zhěn gē]
【解釋】以鎧甲為席,以兵器為枕。形容戰事頻繁,生活不安定。
【出處】嚴復《原強》:“當是之時,哀哀黔首,衽革枕戈,不得喙息,蓋幾靡有孑遺,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