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書”的成語大全(197個)
小編為您整理了書不釋手、仰屋著書、寢饋書中等含“書”的成語197個,其中“書”開頭的29個,“書”結尾的79個,“書”在中間的89個,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書”開頭的成語
【第1句】:書不釋手[shū bù shì shǒu]
【解釋】手里的書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學或看書入迷。
【出處】《北史·牛弘傳》:“[牛弘]性寬厚,篤志于學,雖職務繁雜,書不釋手。”
【第2句】:書不盡言[shū bù jìn yán]
【解釋】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后多作書信結尾習用語。
【出處】《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示例】書不盡言,死待來命。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
【第3句】:書香人家[shū xiāng rén jiā]
【解釋】指世代都是讀書人的家庭。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六回:“原來是個仕宦書香人家,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樣明理。”
【示例】你看,全是這樣的子弟,詩禮人家,書香人家,還有什么希望? ——巴金《秋》三
【第4句】:書缺簡脫[shū quē jiǎn tuō]
【解釋】簡:古代供書寫用的竹、木簡;脫:丟失。指書簡散佚殘缺。
【出處】《漢書·楚元王傳》:“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
【第5句】:書聲瑯瑯[shū shēng láng láng]
【解釋】形容讀書聲音響亮。
【出處】宋·李昭玘《上眉揚先生》:“每相過者,論先生德義,誦先生文章,堂上瑯瑯,終日不絕。”
【示例】明季有書生獨行叢莽間,聞書聲瑯瑯,怪曠野那得有是。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
【第6句】:書香銅臭[shū xiāng tóng chòu]
【解釋】書香:讀書的家風;銅臭:銅錢上的臭味。指集書香和銅臭于一體的書商。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何物充棟汗車牛,混了書香銅臭。賈儒商秀,怕遇著秦皇大搜。”
【第7句】:書生氣[shū shēng qì]
【解釋】書生:讀書人。常用來形容看問題簡單、幼稚,對實際問題缺乏了解。
【出處】宋·范成大《次韻宋佛閱番樂》:“洗凈書生氣味酸。”
【示例】錢兄,這四個字請你來寫,我們的字有書生氣,不像帶兵的武人。 ——金庸《鹿鼎記》第四十回
【第8句】:書不盡意[shū bù jìn yì]
【解釋】指文辭難充分達意。后多作書信結尾習用語。
【出處】《北齊書·文苑傳·祖鴻勛》:“與陽休之書曰:'……已矣哉,書不盡意。’”
【第9句】:書空咄咄[shū kōng duō duō]
【解釋】為嘆息、憤慨、驚詫的的典實。
【出處】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示例】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 ——金·元好問《鎮平縣齋感懷》詩
【第10句】:書記翩翩[shū jì piān piān]
【解釋】書記:記事的書面文字;翩翩:舉止、風貌的灑脫優美。形容風格雋雅,文辭優美。
【出處】《史記·平原君傳贊》:“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漢書·賈山傳》:“山受學祛,所言涉獵書記,不能為醇儒。”
【示例】公干有逸氣,但未遒耳,其王言之善者,妙絕時人,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
【第11句】:書符咒水[shū fú zhòu shuǐ]
【解釋】書:畫;符:符箓;水:神水。泛指道士作法的迷信活動。
【出處】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秦少游》:“高齋以謂'少游嘗為道士,書符咒水’,又誣也。”
【示例】算命發課,書符咒水,沒工夫得吃點心,因此出名。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九
【第12句】:書不盡言,言不盡意[shū bù jìn yán,yán bù jìn yì]
【解釋】書:書信。信中難以充分表達其意。指語言、文字不容易完全確切地表達思想內容。
【出處】《周易·系辭上》:“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
【第13句】:書香門戶[shū xiāng mén hù]
【解釋】指世代都是讀書人的家庭。
【出處】沙汀《祖父的故事·老太婆》:“[丈夫]是個所謂書香門戶子弟。”
【第14句】:書通二酉[shū tōng èr yǒu]
【解釋】比喻讀書甚多,學識豐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出處】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留之。”
【示例】[陳宗阮]到一十六歲,果然學富五車,書通二酉。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閑云庵阮三償冤債》
【第15句】:書香門第[shū xiāng mén dì]
【解釋】舊時指上輩有讀書人的家庭。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四十回:“如今眼看著書香門第是接下去了,衣飯生涯是靠得住了。”
【示例】她每天一想到自己出身于書香門第,哥哥是個舉人,卻落入賊人之手,已夠丟盡了祖宗的人。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
【第16句】:書同文,車同軌[shū tóng wén,chē tóng guǐ]
【解釋】車軌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國家統一。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
【示例】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 ——晉·干寶《晉紀總論》
【第17句】:書生氣十足[shū shēng qì shí zú]
【解釋】比喻政治上糊涂,看問題單純、幼稚,書呆子氣很足。
【出處】宋·范成大《次韻宋佛閱番樂》:“洗凈書生氣味酸。”
【示例】他哪里知道,書生氣十足也會誤事,過于善良也會上當! ——馬輅《國共和談演義》第三十八回
【第18句】:書囊無底[shū náng wú dǐ]
【解釋】指古今書籍不可勝數。
【出處】宋·黃庭堅《送王郎》詩:“連床夜語雞戒曉,書囊無底談未了。”
【示例】叔爹,書囊無底,如何讀得盡? ——明·蘇復之《金印記·刺股讀書》
【第19句】:書畫卯酉[shū huà mǎo yǒu]
【解釋】猶言上下班。卯時簽到,酉時簽退。
【出處】《水滸傳》第五一回:“依舊每日縣中書畫卯酉,聽候差使。”
【第20句】:書生之見[shū shēng zhī jiàn]
【解釋】指讀書人不切實際或不合時宜的見解。
【出處】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一:“予謂議者以本朝養兵為大費,欲復寓兵于農之法,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
【示例】其中有些話都是窒礙難行,畢竟書生之見,全是紙上談兵。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一回
【第21句】:書香世家[shū xiāng shì jiā]
【解釋】指世代都是讀書人的家庭。
【出處】高云覽《小城春秋》第十三章:“劉眉盡管把鼻子都氣歪了,也還是保持著書香世家的風度。”
【第22句】:書讀五車[shū dú wǔ chē]
【解釋】形容讀書多,知識豐富。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示例】我好癡,教孩兒學甚文章。比似我書讀五車,那曾上金馬玉堂。 ——明·范受益《尋親記·局騙》
【第23句】:書劍飄零[shū jiàn piāo líng]
【解釋】書劍:書籍和寶劍,指讀書做官,仗劍從軍。本指做官或從軍,離鄉背井,飄流在外。后指因求取功名而出門在外、久游未歸。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小生書劍飄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
【示例】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玉簪記·旅邸相思>》:“癡呆,柯于無言難打孩,哀哉,書劍飄零甚日回。”
【第24句】:書呆子[shū dāi zǐ]
【解釋】指只知讀書而缺乏實際知識的人。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40回:“老夫素日常聽人說,讀書人每每讀到后來入了魔境,要變成'書呆子’。”
【示例】科甲出身的,總不免書呆子的味道。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
【第25句】:書讀百遍,其意自見[shū dú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解釋】見:顯露。指書讀的次數多了,其意思就自然顯露出來了。
【出處】《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意自見。”
【第26句】:書功竹帛[shū gōng zhú bó]
【解釋】把功績寫在竹簡絹帛上。比喻載入史冊。
【出處】《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今欲為使君合步騎十萬,上可以匡主濟民,成五霸之業,下可以割地守境,書功于竹帛。”
【第27句】:書缺有間[shū quē yǒu jiàn]
【解釋】泛指古書殘缺已有多年。
【出處】《史記·五帝本紀》:“《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
【第28句】:書聲朗朗[shū shēng lǎng lǎng]
【解釋】形容讀書聲音清朗而響亮。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三回:“ 走過鬧市,只聽那些居民人家,接二連三,莫不書聲朗朗。”
【第29句】:書富五車[shū fù wǔ chē]
【解釋】五車:指五車書。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示例】真個胸中書富五車,筆下句高千古。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三十五
“書”結尾的成語
【第1句】:仰屋著書[yǎng wū zhù shū]
【解釋】仰:臉向上;著:寫。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出處】《梁書·南平元襄王偉傳》:“下官歷觀世人,多有不好歡樂,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書。千秋萬歲,誰傳此者。”
【第2句】:目不識書[mù bù shí shū]
【解釋】指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出處】宋·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六:“李士寧者,蓬州人,自言學多詭數,善為巧發奇中,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
【示例】伯之目不識書,一切予奪,俱取決幕僚。 ——蔡東藩《南北史演義》第四十回
【第3句】:史不絕書[shǐ bù jué shū]
【解釋】書:指記載。史書上不斷有記載。過去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魯之于晉也,職貢不乏,玩好時至,公卿大夫相繼于朝,史不絕書。”
【示例】子弒父,父殺子,兄弟互相殘殺,史不絕書。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
【第4句】:據鞍讀書[jù ān dú shū]
【解釋】在馬背或驢背上讀書。后多形容學習勤奮。
【出處】《北史·樊深傳》:“朝暮還往,常據鞍讀書,至馬驚墜地,損折支體,終亦不改。”
【示例】江鄰幾調藍山尉,騎驢赴官,每據鞍讀書,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覺。 ——《淵鑒類函·驢三》
【第5句】:磬筆難書[qìng bǐ nán shū]
【解釋】極言事實多,即使用完筆也難寫全。磬,通“罄”。
【出處】《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第6句】:仗氣直書[zhàng qì zhí shū]
【解釋】仗:憑借。堅持正義,如實地把事實寫出來。
【出處】唐·劉知己《史通·直言》:“若南、董之仗氣直書,不避強御;韋、崔之肆情奮筆,無所阿容。”
【示例】唐·劉知幾《史通·直書》:“若南董之仗氣直書,不避強御。”
【第7句】:枕經籍書[zhěn jīng jí shū]
【解釋】枕著經,墊著書。形容酷嗜讀書,以書為伴。
【出處】《文選·班固〈答賓戲〉》“徒樂枕經籍書,紆體衡門,上無所蒂,下無所根。”呂向注:“枕經典而臥,鋪詩書而居也。”
【第8句】:黃耳寄書[huáng ěr jì shū]
【解釋】黃耳:犬名;書:書信。黃耳為主人傳遞家信。指傳遞家信。
【出處】《晉書·陸機傳》:“初機有駿犬,名黃耳,甚愛之。……其后因以為常。”
【示例】黃耳寄書并不神奇。
【第9句】:官樣文書[guān yàng wén shū]
【解釋】指堂皇典雅的應試文字。襲用固定格式而內容空虛的文章。
【出處】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59回:“但也只是官樣文書,掩人耳目罷了。”
【第10句】:公車上書[gōng chē shàng shū]
【解釋】公車:漢代官署名,后也代指舉人進京應試。原指入京請愿或上書言事,也特指入京會試的人上書言事。
【出處】《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漢書·張敞傳》:“天子思敞攻效,使使者即家所在召敞。敞……即裝隨使者詣公車上書。”
【示例】制臺原是不得已之舉,臺民不甘臣日,公車上書反抗,列名的千數百人。 ——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第11句】:勝讀十年書[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解釋】勝:超過。超過苦讀十年書的收獲。形容思想上收益極大。
【出處】《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上·伊川語錄》:“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若一日有所得,何止勝讀十年書也。”
【示例】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真是聞所未聞!”
【第12句】:走筆疾書[zǒu bǐ jí shū]
【解釋】走筆:筆行得很快;疾書:快速地寫。形容寫字熟練、快速。也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寫起來很快
【示例】他走筆疾書,很快完成一篇大作
【第13句】:囊螢照書[náng yíng zhào shū]
【解釋】囊螢:把螢火蟲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出處】《晉書·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第14句】:狐鳴魚書[hú míng yú shū]
【解釋】指起事者動員群眾的措施。
【出處】《史記·陳涉世家》:“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示例】如狐鳴魚書之類,至詐為吉兆以動眾。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第15句】:衡石程書[héng shí chéng shū]
【解釋】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國政。同“衡石量書”。
【出處】宋·李綱《建炎進退志·總敘下之上》:“近君子而遠小人,雖不親細務,大功可成;不然,雖衡石程書,衛士傳餐,亦無益也。”
【示例】衛士傳餐,衡石程書,如此其敬且勤也,奈何一再世而遂亡也耶? ——明·李贄《答周柳塘》
【第16句】:左圖右書[zuǒ tú yòu shū]
【解釋】周圍都是圖書。指嗜書好學。也指一種有插圖的讀物。
【出處】明·鄭棠《長江天塹賦》:“桂楫蘭舟,左圖右書。”
【示例】其與都邑之士,隱囊麈尾,裙屐風流,左圖右書,古今博達,不幾若人禽之別歟! ——康有為《大同書》甲部第一章
【第17句】:臨池學書[lín chí xué shū]
【解釋】臨:靠近,挨著;池:硯池;書:書法。指刻苦練習書法。
【出處】《后漢書·張芝傳》:“尤好草書,學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臨池學書,水為之黑。”
【示例】少不肯臨池學書,字丑拙,試有司輒不利。 ——明·張岱《家傳》
【第18句】: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yǔ jūn yī xī huà,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解釋】與你談一晚上話,讓我受益匪淺。形容跟別人交談的時間雖短,受益卻很多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子平聽說,肅然起敬道:'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真是聞所未聞!’”
【示例】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3章:“軍區司令的這番談話,給我莫大的欣喜,真是'與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了。”
【第19句】:閉戶讀書[bì hù dú shū]
【解釋】關著門在家里埋頭讀書。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第八》卷三:“蓋須切磋起明也。見閉戶讀書,師心自是。”
【示例】思道讀之,多所不解,于是感激,閉戶讀書,師事河間邢子才。 ——《隋書·盧思道傳》
【第20句】:咫尺之書[zhǐ chǐ zhī shū]
【解釋】書信。古代書寫用木簡,信札之簡長盈尺,故稱。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而后遣辯士奉咫尺之書,暴其所長于燕,燕必不敢不聽從。”宋·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托于執事,將使執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
【示例】聞得錢騕智勇足備,明公若馳咫尺之書,厚具禮幣,只說越州賊寇未平,向董昌借錢騕來此征剿。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
【第21句】:無巧不成書[wú qiǎo bù chéng shū]
【解釋】沒有巧事就編不成書。比喻事情十分湊巧。
【出處】清·洪楝園《后南柯·招附》:“東宮巧于捉弄,公主巧于動人,田生巧于委禽,宮女巧于假冒,所謂無巧不成書也。”
【示例】真是無巧不成書,說曹操,曹操就到。
【第22句】: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yǔ jūn yī xí huà,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解釋】君:尊稱對方;勝:勝于。和您談了一會兒,受益比讀了十年書還多。形容與別人交談的時間雖短,收獲卻很大。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子平聽說,肅然起敬道:'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真是聞所未聞。’”
【示例】如何是與人樂樂?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如何是眾樂樂?曰: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數百人。 ——南懷瑾《學而第一·誰來了解你》
【第23句】:大書特書[dà shū tè shū]
【解釋】書:寫。大寫特寫。指對意義重大的事情特別鄭重地加以記載。
【出處】唐·韓愈《答元侍御書》:“而足下年尚強,嗣德有繼,將大書特書,屢書不一書而已也。”
【示例】倘令為林文忠作傳,則燒鴉片一事,固當大書特書。 ——清·吳汝綸《答嚴幾道》
【第24句】:郝隆曬書[hǎo lóng shài shū]
【解釋】指人腹中裝書,很有學問。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示例】郝隆曬書的故事讓人發笑。
【第25句】:秉筆直書[bǐng bǐ zhí shū]
【解釋】秉:持,握住。寫史書根據事實記錄,不隱諱。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五回:“我是秉筆直書,懸之國門,不能增損一字。”
【第26句】:伴食中書[bàn shí zhōng shū]
【解釋】指執政大臣庸懦而不堪任事。
【出處】《宋史·胡銓傳》:“孫近傅會檜議,遂得參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饑渴,而近伴食中書,漫不敢可否事。”
【示例】人有投匿名詩云:“文章聲價斗山齊,伴食中書日又西;回首湘江春水綠,鷓鴣啼罷子規啼。” ——明·郎瑛《七修類稿·事物·李西涯》
【第27句】:蒲牒寫書[pú dié xiě shū]
【解釋】蒲:蒲草;牒:片、竹片等。編蒲為牒,用以寫書。
【出處】《漢書·路溫舒傳》:“路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牒,編用寫書。”
【第28句】:寄雁傳書[jì yàn chuán shū]
【解釋】指傳遞書信。
【出處】宋·黃庭堅《寄黃幾復》詩:“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第29句】:皮里晉書[pí lǐ jìn shū]
【解釋】晉書:唐朝房玄齡等撰寫的一部史書。比喻博學。
【出處】《梁書·劉孝綽傳》:“孝綽子諒,字求信,少好學,有文才,尤博悉晉代故事,時人號曰'皮里晉書’。”
【第30句】:魚箋雁書[yú jiān yàn shū]
【解釋】泛指書信。
【出處】明·史叔考《醉羅歌·題情》套曲:“淚痕一線羅裙繡裾,相思兩字魚箋雁書。”
【第31句】:振筆疾書[zhèn bǐ jí shū]
【解釋】振筆:揮筆。揮動筆桿,急速地書寫。形容書寫速度很快。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取下》:“東向伏幾,振筆如調文者,不如木索之急,棰楚之痛者也。”
【示例】兩個人剛剛跨進房門,只見秋谷正坐在那里,低著頭振筆疾書,不知寫些什么。(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五十五回)
【第32句】:雁足傳書[yàn zú chuán shū]
【解釋】雁:大雁;書:書信。大雁能傳遞書信。
【出處】《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示例】人言雁足傳書,待盡寫、相思寄與。又怎生、說得愁腸,千絲萬縷。 ——宋·袁去華《宴清都》詞
【第33句】:徒讀父書[tú dú fù shū]
【解釋】徒:只。父書:父親之言論。白讀父親的兵書。比喻人只知死讀書,不懂得運用知識,加以變通。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括徒能讀其父書,不知合變也。”
【示例】括徒讀父書,不知變通,非將才,愿王勿遣。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八回
【第34句】:坑儒焚書[kēng rú fén shū]
【解釋】坑:活埋;焚:燒。焚毀書籍,坑殺書生。
【出處】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第35句】:雁足留書[yàn zú liú shū]
【解釋】雁:大雁;書:書信。大雁能傳遞書信。
【出處】《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第36句】:磬竹難書[qìng zhú nán shū]
【解釋】罄:用盡;竹:竹簡,用以寫字;書:寫。用盡竹子也難寫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后泛指事實多,寫不完。
【出處】《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示例】三臣罪狀,磬竹難書。 ——清·陳康祺《燕下鄉脞錄》
【第37句】:懸石程書[xuán dàn chéng shū]
【解釋】形容勤于政事。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示例】清·錢謙益《向言上》:“是故懸石程書,損撤膳服,憂勞日昃,而天下滋亂。”
【第38句】:然荻讀書[rán dí dú shū]
【解釋】然:“燃”的本字,燃燒;荻:蘆葦一類的植物。燃荻為燈,發奮讀書。形容勤學苦讀。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世彭城劉綺,交州刺史勃之孫,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讀。”
【第39句】:黃耳傳書[huáng ěr chuán shū]
【解釋】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后比喻傳遞家信。
【出處】《晉書·陸機傳》:“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為書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后因以為常。”
【第40句】:識禮知書[shí lǐ zhī shū]
【解釋】懂得禮儀,熟知詩書。
【出處】《野叟曝言》第五八回:“此乃罪臣家屬,籍沒入官,姓木名難兒,溫柔賢淑,識禮知書,兼通數學。”
【第41句】:鑿楹納書[záo yíng nà shū]
【解釋】指藏守書籍以傳久遠。
【出處】《晏子春秋·雜下三十》:“晏子病,將死,鑿楹納書焉。謂其妻曰:'楹語也,子壯而示之。’”
【第42句】:仰屋著書[yǎng wū zhù shū]
【解釋】仰:臉向上;著:寫。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出處】《梁書·南平元襄王偉傳》:“下官歷觀世人,多有不好歡樂,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書。千秋萬歲,誰傳此者。”
【第43句】:十年讀書[shí nián dú shū]
【解釋】指長期努力于學業。
【出處】《宋書·沈攸之傳》:“攸之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史》、《漢》多所諳憶,常嘆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
【示例】他發奮“十年讀書”,長期鉆研學問。
【第44句】:魚信雁書[yú xìn yàn shū]
【解釋】魚信、雁書:古代指書信。后多用以指書信。
【出處】南朝·梁·王僧孺《搗衣》詩:“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第45句】:罄竹難書[qìng zhú nán shū]
【解釋】罄:盡,完;竹:古時用來寫字的竹簡。形容事實多得寫不完。
【出處】《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示例】淪陷區的同胞在抗戰中所表現的奇跡,真是所謂罄竹難書。 ——鄒韜奮《抗戰以來》
【第46句】:平安家書[píng ān jiā shū]
【解釋】報告家人平安的書信。
【出處】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十之二》:“十年不歸,得家問見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澗中,不復展讀。”
【第47句】:不刊之書[bù kān zhī shū]
【解釋】指不能更改或磨滅的有關帝王的記載、欽定典制。
【出處】漢·揚雄《答劉歆書》:“是懸諸日月不刊之書也。”
【示例】《禮記》,不刊之書也。 ——宋·歐陽修《食貨志論》
【第48句】:鑿柱取書[záo zhù qǔ shū]
【解釋】指秉承先人的遺訓。
【出處】王闿運《常公神道碑》:“公體山川之醇氣,稟玉石之上靈,鑿柱取書,安弦習禮。”
【第49句】:老虎借豬,相公借書[lǎo hǔ jiè zhū,xiàng gōng jiè shū]
【解釋】相公:舊指讀書人。比喻東西正合自己的心愿,到手后就據為己有。也比喻各有各的愛好。
【第50句】:共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gòng jūn yī xí huà,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解釋】和您談一次話,勝過自己讀十年書。形容對方學識淵博,見解高超,從談話中使自己獲益非淺。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所謂共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若說到透徹處,何止十年之功也。”
【第51句】:目不知書[mù bù zhī shū]
【解釋】指不會讀書寫文章。
【出處】《舊唐書·哀帝紀》:“楷目不知書,手僅能執筆,其文羅袞作也。”
【示例】祿山目不知書,雖有軍功,豈即可升為宰相?此制若下,臣恐四夷將輕視朝廷呢。 ——蔡東藩《唐史演義》第四十九回
【第52句】:奮筆直書[fèn bǐ zhí shū]
【解釋】奮筆:提起筆來。指精神昂揚地揮筆快速書寫。同“奮筆疾書”。
【出處】清·墨憨齋《醒名花》第十四回:“賢侄今日,奮筆直書,如行云流水,珠璣錯落,俊爽之才,有同健鷹之摩秋漢,真命世杰也,與古人何多讓焉,將來正未可量。”
【示例】于是那幕友奮筆直書:“春霆軍門雅蜀”,見了的人,無不是想笑不敢笑。 ——高陽《慈禧全傳》十九
【第53句】:牛角掛書[niú jiǎo guà shū]
【解釋】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示例】我們要學習他牛角掛書的讀書精神。
【第54句】:蔣干盜書[jiǎng gàn dào shū]
【解釋】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干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示例】蔣干盜書的故事不能忘。
【第55句】:由竇尚書[yóu dòu shàng shū]
【解釋】比喻沒有真才實學,專靠奉承往上爬的人。
【出處】《宋史·許及之傳》:“居亡何,同知樞密院事。當時有'由竇尚書、屈膝執政’之語,傳以為笑。”
【第56句】:盡信書不如無書[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
【解釋】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或迷信書本。
【出處】語出《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宋·陸九淵《政之寬猛孰先論》:“鳴呼,盡信書不如無書。”
【示例】歷史可信嗎?我們只能說:大體可信。如果說完全不可信,那就成了虛無主義。但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古訓, 還是有道理的。 ——孫犁《我的史部書》
【第57句】:挾筴讀書[xié cè dú shū]
【解釋】挾:夾持;筴:同“策”,指簡冊,書籍。手拿書籍,一心讀書。形容勤奮學習。
【出處】《莊子·駢拇》:“臧與榖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筴讀書;問榖奚事?則博塞以游。”
【第58句】:臨陣帶兵書[lín zhèn dài bīng shū]
【解釋】比喻平時不學習,臨到出陣作戰才去學習兵法。
【出處】清·翟灝《通俗編·武功》:“此非俗語所云臨陣帶兵書乎。”
【第59句】:鐵券丹書[tiě quàn dān shū]
【解釋】鐵券:用鐵制的憑證;丹書:用朱砂寫字。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的憑證。文憑用丹書寫鐵板上,故名。
【出處】《后漢書·祭遵傳》:“丹書鐵券,傳于無窮。”
【示例】鐵券丹書家世,朱閣青氈步武,名字在堯聰。 ——宋·李曾伯《水調歌頭》詞
【第60句】:不可勝書[bù kě shèng shū]
【解釋】不是文字所能寫完的。形容要寫的事情很多。
【出處】唐·權德輿《齊成公神道碑銘序》:“其他推轂薦士為漢廷臣,成天下重名碩望者,不可勝書。”
【示例】諸署、諸局、諸庫等官至掾吏之屬,其目甚多,不可勝書。然其俸數之多寡,亦皆以品級之高下為則。 ——《元史·食貨志四》
【第61句】:奮筆疾書[fèn bǐ jí shū]
【解釋】奮筆:提起筆來。指精神昂揚地揮筆快速書寫。
【出處】宋·張克莊《題方汝一班師贊后》:“或隱匿未彰,而奮筆疾書;或一語之乖謬,或一行之諂曲,雖其人之骨已朽,必繩以《春秋》之法,讀之使人汗出。”
【示例】世貞晝夜伏案,奮筆疾書,日書一回,不得片刻喘息。 ——《金瓶梅傳奇》第二十七回
【第62句】:映月讀書[yìng yuè dú shū]
【解釋】利用月光來照明讀書。形容家境清貧,勤學苦讀。
【出處】《南齊書·江泌傳》:“泌少貧,晝日斫屧為業,夜讀書隨月光,光斜則握卷升屋,睡極墮地則更登。”
【示例】休強呵映月讀書,且免了這掃雪烹茶。 ——元·蘇彥文《冬景》
【第63句】:三余讀書[sān yú dú shū]
【解釋】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時間讀書。
【出處】《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示例】余嘗以三余讀書,講習之暇,讀其文。 ——晉·陶潛《感士不遇賦序》
【第64句】:儒家經書[rú jiā jīng shū]
【解釋】中國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示例】我最喜歡研究儒家經書。
【第65句】:衡石量書[héng shí liàng shū]
【解釋】古時文書用竹簡木札,以衡石來計算文書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國政。
【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第66句】:識字知書[shí zì zhī shū]
【解釋】指有文化知識。
【出處】清·李漁《奈何天·慮婚》:“莫說別個,就是闕忠輩呵,一般也貌昂藏,識字知書,怎奈這命低微,執鐙隨鞭。”
【示例】一百多代表中,'識字知書’的很少,可是穿著倒還不錯。 ——瞿秋白《餓鄉紀程》十五
【第67句】:博覽群書[bó lǎn qún shū]
【解釋】博:廣泛。廣泛地閱讀各種書。形容讀書很多。
【出處】《周書·庾信傳》:“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也。……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
【示例】我們要博覽群書來充實自己。
【第68句】:洪喬捎書[hóng qiáo shāo shū]
【解釋】指言而無信的人。
【示例】我已經很久沒有收到家信了,不由得想起“洪喬捎書”的故事
【第69句】:閉門讀書[bì mén dú shū]
【解釋】關起門來在家里讀書。原意是獨自學習,而不與別人切磋。后也用以形容專心埋頭苦讀。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
【第70句】:手不釋書[shǒu bù shì shū]
【解釋】猶手不釋卷。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出處】《北史·序傳·李義雄》:“義雄有識悟,勤學,手不釋書。”
【示例】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釋書。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
【第71句】:枕籍詩書[zhěn jí shī shū]
【解釋】籍:通“藉”,鋪墊。以經書、史書作為枕頭和鋪墊。形容沉湎于圖書資料中。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殊路》:“夫重懷古道,枕籍詩書,危不能安,亂不能治。”
【第72句】:映雪讀書[yìng xuě dú shū]
【解釋】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讀書刻苦。
【出處】南朝·梁·任彥升《為蕭揚州薦士表》:“至乃集螢映雪,編蒲緝柳。”注引《孫氏世錄》:“晉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游不雜。”
【示例】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沒,嘗于冬月映雪讀書。 ——明·廖用賢《尚友錄》卷四
【第73句】:黃麻紫書[huáng má zǐ shū]
【解釋】皇帝的文告,用黃麻紙書寫,用紫泥封緘,故稱。同“黃麻紫泥”。
【出處】清·錢謙益《福建道監察御史贈通議大夫太仆寺卿謚忠毅李公墓志銘》:“黃麻紫書,照耀夜壑。”
【第74句】:五車書[wǔ chē shū]
【解釋】形容書讀的非常多。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示例】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唐·杜甫《題柏學士茅屋》
【第75句】:折節讀書[zhé jié dú shū]
【解釋】折節:改變過去的志趣和行為。改變舊習,發憤讀書。
【出處】《后漢書·段颎傳》:“颎少便習弓馬,尚游俠,輕財賄,長乃折節好古學。”
【示例】四十年,方遇張憬藏,謂臣當以文學備位將相,無為自棄。爾來折節讀書。 ——唐·吳競《開元升平源》
【第76句】:滿腹詩書[mǎn fù shī shū]
【解釋】比喻博學多才,知識豐富。
【出處】宋·陸游《長相思》詞:“面蒼然,鬢皤然,滿腹詩書不直錢。官閑常晝眠。”
【示例】何老爺一表人才,滿腹詩書,當然是好的。 ——高陽《狀元娘子》六
【第77句】:罄筆難書[qìng bǐ nán shū]
【解釋】罄:盡,完。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書簡也難以寫完。形容事情多得寫不完。
【出處】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他們分發到戰區以后,所經歷的各種艱難困苦,那真是罄筆難書。”
【第78句】:刺股讀書[cì gǔ dú shū]
【解釋】比喻刻苦攻讀。
【出處】《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第79句】:騎牛讀漢書[qí niú dú hàn shū]
【解釋】形容刻苦攻讀。
【出處】《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的緱山,往從之。以蒲韀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書”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寢饋書中[qǐn kuì shū zhōng]
【解釋】饋:吃飯。讀書很專心,吃飯睡覺都忘記了。
【示例】他積極備考,寢饋書中,我們為他捏一把汗。
【第2句】:蟲書鳥篆[chóng shū niǎo zhuàn]
【解釋】書:字體。字體像鳥蟲。借指外國文字。
【出處】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50回:“巡捕傳進一個洋式片子來,上面寫著蟲書鳥篆,說有位洋老爺拜會大人。”
【第3句】:讀書百遍,其義自見[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解釋】見:顯現。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示例】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話一點不假。
【第4句】:有腳書櫥[yǒu jiǎo shū chú]
【解釋】比喻學識淵博的人。也指脫離實際食古不化的書呆子。
【出處】宋·龔明之《中吳記聞》:“程信民記聞精確,鄉人號為有腳書廚(櫥)。”
【第5句】:惟有讀書高[wéi yǒu dú shū gāo]
【解釋】只有讀書以求進取,才是高尚的途徑。
【出處】元·柯丹丘《荊釵記·會講》:“世上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讀書高。”
【示例】明·范受益《尋親記·勸勉》:“有人來就學,不肯好相交,只把家私來比并,不思量惟有讀書高。”
【第6句】:知書通禮[zhī shū tōng lǐ]
【解釋】有文化,懂禮儀。形容有教養。同“知書達禮”。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十六回:“看了柴進、燕青出言不俗,知書通禮,先自有八分歡喜。”
【第7句】:知書識禮[zhī shū shí lǐ]
【解釋】有文化,懂禮儀。形容有教養。同“知書達禮”。
【出處】清·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一回:“媳婦雖不敢說知書識禮,然而'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這句俗話,是從小兒聽到大的。”
【示例】文君,你是知書識禮的人,我萬不想出你,替我卓門鬧出這樣傷風敗俗的丑事! ——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
【第8句】:丹書白馬[dān shū bái mǎ]
【解釋】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后人稱為“丹書白馬”。
【出處】《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顏師古注:“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也。”
【示例】開國承家,丹書白馬。 ——唐·楊炯《后周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
【第9句】:知書知禮[zhī shū zhī lǐ]
【解釋】有文化,懂禮儀。形容有教養。同“知書達禮”。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牛氏規奴》:“更羨他知書知禮,是一個不趨蹌的秀才。”
【示例】他日到人家,知書知禮,父母光輝。這都是你娘親失教也。 ——明·湯顯祖《牡丹亭·訓女》
【第10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dú shū pò wàn juàn,xià bǐ rú yǒu shén]
【解釋】將萬卷書讀破了,下筆寫文章就如有神助。比喻要想寫好文章,就要多讀書。
【出處】唐·杜甫《奉贈韋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示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前程事業,豈期中路惹災迍。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十八出
【第11句】:著書立言[zhù shū lì yán]
【解釋】立:創立、提出;言:主張,學說。從事寫作,提出自己的主張和學說。
【出處】唐·陳黯《言風》:“揚雄亦慕仲尼之教者,以著書立言為事,得自易哉。”
【示例】蓋是晦庵早年登朝,茫茫仕宦之中,著書立言,流布天下,自己還有些不慊意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
【第12句】:邪書僻傳[xié shū pì zhuàn]
【解釋】淫邪不正的書籍,冷僻怪異的傳記。指內容荒誕不經的書籍。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書僻傳,凡遠親近友之家所見的那些閨英闈秀,皆未有稍及黛玉者,所以早存一段心事,只不好說出來。”
【第13句】:一介書生[yī jiè shū shēng]
【解釋】一介:一個。舊時讀書人的自稱或對普通讀書人的雅稱。
【出處】唐·王勃《秋日登洪州滕王閣餞別序》:“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
【示例】讀書人又稱書生。這固然是個可以驕傲的名字,如說“一介書生”、“書生本色”,都含有清高的意思。 ——朱自清《論書生的酸氣》
【第14句】:白面書郎[bái miàn shū láng]
【解釋】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出處】唐·白居易《重過秘書舊房因題長句》:“昔為白面書郎去,今作蒼顏贊善來。”
【第15句】:通書達禮[tōng shū dá lǐ]
【解釋】指通詩書,懂禮儀。
【出處】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卷:“原來田氏是東村田貢元的女兒,倒有十分顏色,又且通書達禮。”
【第16句】:能書不擇筆[néng shū bù zé bǐ]
【解釋】寫字好的人不計較筆的優劣。
【出處】明·王肯堂《郁岡·齋筆》:“能書不擇筆,此浪語也。古來唯稱率吏不擇筆。”
【第17句】:善書不擇紙筆[shàn shū bù zhé zhǐ bǐ]
【解釋】工于書法的人,不會過于選擇紙和筆。比喻功力深厚,易見實效。
【出處】唐·張懷瓘《書斷列傳》卷三:“曰:'何如歐陽詢?’曰:'聞詢不擇紙筆,皆能如志,官豈得若此。’”宋·陳師道《后山談叢》:“善書不擇紙筆,妙在心手,不在物也。”
【第18句】:左書右息[zuǒ shū yòu xī]
【解釋】比喻倒行逆施。
【出處】《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書,而左手不能書也。今反用左手書而右手息而不動倒行逆施之譬。”
【第19句】:知書識字[zhī shū shí zì]
【解釋】指有文化修養。
【出處】明·馮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窮,百不會,千無用。知書識字總成空。”
【示例】你是個知書識字之人,難道'覆水難收’四個字也不知道么? ——清·李漁《奈何天·計左》
【第20句】:魚書雁足[yú shū yàn zú]
【解釋】魚書、雁足:古代傳說指書信的傳遞者。后多用以指書信。
【出處】南朝·梁·王僧孺《搗衣》詩:“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第21句】:咄咄書空[duō duō shū kōng]
【解釋】形容失志、懊恨之態。
【出處】《晉書·殷浩傳》載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示例】[梁鼎芬]既失志,有咄咄書空之感,去秋,遂因政變作符命數篇,詩以記之。 ——章炳麟《梁園客》詩自注
【第22句】:飄零書劍[piāo líng shū jiàn]
【解釋】古時謂文人攜帶書劍,游學四方,到處飄泊。
【出處】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56回:“如今雖是飄零書劍,家里也還有一百畝田,三四帶房子住著。”
【第23句】:車同軌,書同文[chē tóng guǐ,shū tóng wén]
【解釋】同文:全國所用的文字相同;同軌:全國車轍闊狹相同。統一文字,統一車轍。比喻國家統一。
【出處】《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第24句】:立地書廚[lì dì shū chú]
【解釋】比喻人讀書多,學識淵博。
【出處】《宋史·吳時傳》:“時敏于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就,兩學目之曰'立地書廚’。”
【第25句】:裁書敘心[cai shu xu xin]
【解釋】寫了這封信表述心意。
【第26句】:月書赤繩[yuè shū chì shéng]
【解釋】月書:月下老人的婚書;赤繩:月下老人用以牽系婚姻的紅繩。指已定下的婚約。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四喜記·大宋畢姻》:“幸藍橋玉杵先投,信月書赤繩難換。”
【第27句】:丹書鐵券[dān shū tiě quàn]
【解釋】丹書:用朱砂寫字;鐵契:用鐵制的憑證。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的憑證。文憑用丹書寫鐵板上,故名。
【出處】《后漢書·祭遵傳》:“丹書鐵券,傳于無窮。”
【示例】先朝賜有丹書鐵券,安居樂業。 ——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二十七回
【第28句】:讀書種子[dú shū zhǒng zǐ]
【解釋】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
【出處】宋·周密《齊東野語·書種文種》:“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
【示例】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明史·方孝孺傳》
【第29句】:知書達禮[zhī shū dá lǐ]
【解釋】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
【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丑遭談論。”
【示例】老師希望我們健康成長,要知書達禮,全面發展。
【第30句】:攤書傲百城[tān shū ào bǎi chéng]
【解釋】比喻藏書之富或嗜書之深。
【出處】北魏李謐博覽群書,無意做官,將家產都花在收羅書籍上。經他細加審訂的書有四千卷之多。他有句名言:“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只要有萬卷書,又何必做管轄百城的官。事見《魏書·李謐傳》。
【第31句】:兩腳書櫥[liǎng jiǎo shū chú]
【解釋】指讀書很多但不善于應用的人。
【出處】《南史·陸澄傳》:“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
【示例】俗諺謂為兩腳書櫥,記誦日多,多益為累,及伸紙落筆時,胸如亂絲。 ——清·葉燮《原詩·內篇下》
【第32句】:郢書燕說[yǐng shū yān shuō]
【解釋】郢:春秋戰國時楚國的都城;書:信;燕:古諸侯國名;說:解釋。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
【示例】是不必然,亦不必不然,郢書燕說,固未為無益。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
【第33句】:詩書禮樂[shī shū lǐ yuè]
【解釋】六代儒家六經的名稱,即《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樂經》。
【出處】《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示例】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于子夏。 ——清·朱彝尊《文水縣卜子祠堂記》
【第34句】:白面書生[bái miàn shū shēng]
【解釋】指缺乏閱歷經驗的讀書人。也指面孔白凈的讀書人。
【出處】《宋書·沈慶之傳》:“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
【示例】雪兒呵,偏則把白面書生奚落。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二十二出
【第35句】:家書抵萬金[jiā shū dǐ wàn jīn]
【解釋】比喻家信的珍貴。
【出處】唐·杜甫《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示例】家書抵萬金,更何況是久盼方至! ——桑逢康《潔光——郭沫若與安娜在上海》
【第36句】:魚書雁帖[yú shū yàn tiě]
【解釋】泛指書信。
【出處】明·高濂《絳都春序·題情》套曲:“空接,魚書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絳都春序·四時閨怨》套曲:“盼征鴻在天外,行列,煩寄卻魚書雁帖。”
【第37句】:鄉書難寄[xiāng shū nán jì]
【解釋】鄉書:家書。家書很難寄回家中。比喻與家鄉消息隔絕。
【出處】唐·韋莊《章臺夜思》:“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第38句】:名書錦軸[míng shū jǐn zhóu]
【解釋】錦軸:古代把歷史寫在帶軸的錦緞上,代稱歷史。將名字寫在史書上。
【出處】《神童詩·勸學》:“遺子黃金寶,何如教一經。姓名書錦軸,朱紫佐朝廷。”
【第39句】:廢書而嘆[fèi shū ér tàn]
【解釋】廢: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發出感嘆。形容讀書時對其內容有所感觸而置書興嘆。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示例】而良史書之,題以巧宦之目,未嘗不慨然廢書而嘆。 ——晉·潘岳《閑居賦》
【第40句】:琴棋書畫[qín qí shū huà]
【解釋】彈琴、弈棋、寫字、繪畫。常以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唐高測,彭州人。聰明博識,文翰縱橫。至于天文歷數,琴棋書畫,長笛胡琴,率梁朝朱異之流。”
【示例】不拘描龍繡鳳,件件皆精,琴棋書畫,般般都會。 ——清·張南莊《何典》第七回
【第41句】:著書等身[zhù shū děng shēn]
【解釋】形容著述極多,迭起來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出處】《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
【示例】黟汪先生南士,績學敦行,著書等身,以稽古余力,重為蒐補。(魯迅《古集序跋集·關于汪輯本〈謝承后漢書〉》)
【第42句】:丹書鐵契[dān shū tiě qì]
【解釋】丹書:用朱砂寫字;鐵契:用鐵制的憑證。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的憑證。文憑用丹書寫鐵板上,故名。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下》:“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
【示例】你就是有丹書鐵契,我也不怕你。
【第43句】:文弱書生[wén ruò shū shēng]
【解釋】文弱:文雅而體弱。舉目文雅,身體柔弱的讀書人。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士龍為人,文弱可愛。”
【第44句】:讀書得間[dú shū dé jiàn]
【解釋】間:間隙。比喻竅門。讀書得了竅門。形容讀書能尋究竅門,心領神會。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4回:“你真可謂讀書得間了!你說的一點不錯。”
【示例】古人說的'讀書得間’這也許可以說是要'看題得間’。 ——鄒韜奮《經歷·大聲疾呼的國文課》
【第45句】:攤書擁百城[tān shū yōng bǎi chéng]
【解釋】比喻藏書之富或嗜書之深。同“攤書傲百城”。
【第46句】:燔書坑儒[fán shū kēng rú]
【解釋】焚毀典籍,坑殺書生。同“焚書坑儒”。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下》:“并六國,稱皇帝,負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
【第47句】:世代書香[shì dài shū xiāng]
【解釋】世世代代都是讀書人家。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林家雖貧到沒飯吃,也是世代書香人家,斷不肯將他家的人丟給親戚,落的恥笑。”
【示例】跟你談起鄭家的事,你就滿口世代書香,家學淵源。 ——巴金《秋》
【第48句】:著書立說[zhù shū lì shuō]
【解釋】著:寫作;立:成就;說:學說。寫書或文章,創立自己的學說。
【出處】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將南京元(玄)武湖賜與莊尚志著書立說,鼓吹休明。”
【示例】乃吾一切先哲著書立說之宗旨。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自序》
【第49句】:鵝籠書生[é lóng shū shēng]
【解釋】比喻幻中生幻,變化無常。
【出處】晉·荀氏《靈鬼志》
【第50句】:借書留真[jiè shū liú zhēn]
【解釋】指借別人的書,抄寫后留下正本,把抄本還給別人。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傳》:“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
【第51句】:上書言事[shàng shū yán shì]
【解釋】指向朝廷書面提出對國家大事的看法或建議。現多指向上級寫信提建議或意見。
【出處】《資治通鑒·漢紀十》:“臨菑人主父偃、嚴安,無終人徐樂,皆上書言事。”
【示例】天下幕職、州縣官上書言事,凡民俗利害,政令否臧,并許于本州附傳置以聞。 ——清·畢沅《續資治通鑒》卷十二
【第52句】:畫瓦書符[huà wǎ shū fú]
【解釋】舊時迷信,在瓦上畫圖像,在黃表紙上畫符箓,所說可以驅鬼避邪。泛指各種迷信活動。
【出處】舊時迷信,在瓦上畫圖像,在黃表紙上畫符箓,所說可以驅鬼避邪。泛指各種迷信活動。
【第53句】:魚書雁帛[yú shū yàn bó]
【解釋】泛指書信。
【出處】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則箋簡二字中,便有無窮本義,魚書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為乎?”
【第54句】:燔書阬儒[fán shū gāng rú]
【解釋】焚毀典籍,坑殺書生。同“焚書坑儒”。
【出處】《漢書·地理志下》:“昭王曾孫政并六國,稱皇帝,負怙威,燔書阬儒,自任私智。”
【第55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dú wàn juàn shū,xíng wàn lǐ lù]
【解釋】讀萬卷書,如同行萬里路一樣。形容多讀書,則見多識廣。
【出處】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五:“《眼鏡銘》: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第56句】:有腳書廚[yǒu jiǎo shū chú]
【解釋】戲稱記聞精確、知識淵博的人。
【出處】宋·龔明之《中吳紀聞·有腳書廚》:“[龔程]自幼讀書于南峰山先都官墓廬,攻苦食淡,手未嘗釋卷。記問精確,經傳子史,無不通貫。,鄉人號為'有腳書廚’。”
【第57句】:謗書一篋[bàng shū yī qiè]
【解釋】謗書:毀謗別人的文書;篋:箱子。比喻私下對人攻擊。
【出處】《戰國策·秦策三》:“魏文侯令樂羊將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反而語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第58句】:魚書雁信[yú shū yàn xìn]
【解釋】泛指書信。
【出處】《雍熙樂府·古調石榴花·閨思》:“總是傷情別離,則這魚書雁信,冷清清杳無蹤跡。”
【第59句】:讀書三到[dú shū sān dào]
【解釋】形容讀書十分認真。
【出處】宋·朱熹《訓學齋規》:“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緊。”
【示例】我們要學古人讀書三到的學習方法。
【第60句】:立地書櫥[lì dì shū chú]
【解釋】比喻人讀書多,學識文博。
【出處】《宋史·吳時傳》:“每于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成,兩學目之曰立地書櫥。”
【第61句】:中書君[zhōng shū jūn]
【出處】宋·蘇軾《自笑》:“醉筆得天全,宛宛天投霓。多謝中書君,伴我此幽棲。”
【示例】管城子、中書君,悉為筆號;石虛中、即墨侯,皆為硯稱。(明·程登吉《幼學瓊林·器用》)
【第62句】:學書不成,學劍不成[xué shū bù chéng,xué jiàn bù chéng]
【解釋】學習書法沒學好,學習劍術也沒學到手。指學習一無所成。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籍(羽)少,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第63句】:著書立說[zhù shū lì shuō]
【解釋】立:創立、提出;說:主張,學說。從事寫作,提出自己的主張和學說。
【出處】唐·陳黯《言風》:“揚雄亦慕仲尼之教者,以著書立言為事,得自易哉。”
【示例】將南京元武湖賜與莊尚志著書立說,鼓吹休明。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
【第64句】:讀書破萬卷[dú shū pò wàn juàn]
【解釋】破:突破;卷:書籍冊數。形容讀書很多,學識淵博。
【出處】唐·杜甫《奉贈韋左丞文二十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示例】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便指的是學力。 ——茅盾《雜談思想與技巧、學力與經驗》
【第65句】:燕頷書生[yàn hàn shū shēng]
【解釋】有封侯之相的讀書人。亦用以稱美志在建立軍功的士人。同“燕頷儒生”。
【第66句】:牛角書生[niú jiǎo shū shēng]
【解釋】比喻勤奮讀書的人。
【出處】《新唐書·李密傳》:“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示例】牛角書生,虬髯豪客,談笑皆堪折簡招。 ——宋·劉克莊《沁園春·答九華葉賢良》詞
【第67句】:讀書三余[dú shū sān yú]
【解釋】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指讀好書要抓緊一切閑余時間。
【出處】《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云:“人有從學者,……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或問:'三余’之意。遇言: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
【第68句】:廢書長嘆[fèi shū cháng tàn]
【解釋】廢:放下。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發出感嘆。形容讀書時對其內容有所感觸而置書興嘆。
【出處】《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示例】仆每讀至此,未嘗不廢書長嘆,傷歲月不我與也。 ——元·王惲《上張右丞書》
【第69句】:焚書坑儒[fén shū kēng rú]
【解釋】焚:燒;坑:把人活埋;儒:指書生。焚毀典籍,坑殺書生。
【出處】漢·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
【示例】滿清入主中原,焚書坑儒多少次,殺了民族思想的人。 ——梁斌《紅旗譜》四二
【第70句】:知書達理[zhī shū dá lǐ]
【解釋】知、達:懂得。有文化,講道理。形容有教養。
【出處】元·無名氏《馮玉蘭》第一折:“只我這知書達禮當恭謹,怎肯著出乖露丑遭談論。”
【示例】一個人知書達理,就該往上巴結才是。(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六回)
【第71句】:蠹書蟲[dù shū chóng]
【解釋】蛀書的蟲子。比喻讀死書的人。
【出處】唐·韓愈《雜詩》:“豈殊蠹書蟲,生死文字間。”
【示例】他是個蠹書蟲,不知變通。
【第72句】:學書學劍[xué shū xué jiàn]
【解釋】學文練武。
【出處】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學書不成,去,學劍。”
【示例】柳亞子《次韻分寄康弼大覺》:“學書學劍成何濟,閑煞屠龍倚馬才。”
【第73句】:知書明理[zhī shū míng lǐ]
【解釋】有文化,懂禮儀。形容有教養。同“知書達禮”。
【出處】清·坑余生《續濟公傳》第三回:“那素秋本是知書明理之人,見鄭氏說的很好,自己也愿意。”
【示例】仿佛誰都是混帳,只有他自己是知書明理的君子人。 ——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第74句】:殷浩書空[yīn hào shū kōng]
【解釋】借指事情令人驚奇詫異。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示例】流水不鳴而似鳴,高山是寂而非寂。坐客別去者,皆作殷浩書空,謂咄咄怪事無有過此者矣。 ——清·李漁《閑情偶寄·居室·墻壁》
【第75句】:以書為御[yǐ shū wéi yù]
【解釋】按照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去駕馭馬匹。比喻死守教條,難以成事。
【出處】《戰國策·趙策二》:“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
【第76句】:擁書百城[yōng shū bǎi chéng]
【解釋】比喻藏書極其豐富或嗜書之深。
【出處】魏書·逸士傳·李謐》:“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示例】沈礪《年來所志百不遂而書籍藏日富》詩:“黃泥亭子白茆堂,擁書百城南面王。”
【第77句】:四書五經[sì shū wǔ jīng]
【解釋】四書: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指儒家經典。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朱熹著有《四書集注》。
【示例】君子是只讀四書五經,做八股,非常規矩的。 ——魯迅《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
【第78句】:擁書南面[yōng shū nán miàn]
【解釋】比喻藏書極其豐富或嗜書之深。同“擁書百城”。
【出處】《魏書·逸士傳·李謐》:“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清·歸莊《感懷》詩:“捉鼻東山關氣運,擁書南面足經綸。”
【示例】高枕北窗尋樂地,擁書南面作長城。 ——清·趙翼《消閑》詩
【第79句】:閑話休題,書歸正傳[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
【解釋】題:通“提”,提說。指不要緊的話不必說了,還是回到正題上來。
【出處】魯迅《吶喊·阿Q正傳》:“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閑話休題,書歸正傳’這一句套話里,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
【第80句】:詩書發冢[shī shū fà zhǒng]
【解釋】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作風。
【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
【示例】不止詩書發冢,《周官》資篡而已。 ——清·高珩《<聊齋志異>序》
【第81句】:閑話休提,書歸正傳[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
【解釋】提:提說。指不要緊的話不必說了,還是回到正題上來。
【出處】王朝聞《論鳳姐》第16章:“閑話休提,書歸正傳;看來襲人自己,日子也并不太好過。”
【第82句】:名書竹帛[míng shū zhú bó]
【解釋】書:書寫,記載;竹帛:史書。把名字留在史書上。比喻好名聲永遠流傳。
【出處】唐·吳兢《貞觀政要·任賢》:“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書竹帛。”
【第83句】:曝書見竹[pù shū jiàn zhú]
【解釋】指睹物思人。
【出處】清·浦起龍《<史通通釋>序》:“網搜傭鈔,敦復力最勤,未卒事病亡,每一展卷,不勝曝書見竹之感。”
【第84句】:坐擁書城[zuò yōng shū chéng]
【解釋】比喻藏書豐富。同“坐擁百城”。
【出處】孫百剛《郁達夫外傳·風雨茅廬》:“達夫的書,我們一向知道是多的……但從前住的都是弄堂小房子,沒有一間正式的書房,所以未窺全豹。經現在這么陳列一番,真是坐擁書城,洋洋大觀了。”
【第85句】:棄書捐劍[qì shū juān jiàn]
【解釋】比喻胸懷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第86句】:掉書袋[diào shū dài]
【解釋】掉:擺動,搖動。指說話或寫文章好引用古書言詞來賣弄自己的學識淵博。
【出處】《南唐書·彭利用傳》:“對家人稚子,下逮奴隸,言必據書史,斷章破句,以代常談,俗謂之'掉書袋’。”
【示例】不事斧鑿,高則高矣,但時時掉書袋,要是一癖。 ——宋·劉克莊《跋劉叔安感秋八詞》
【第87句】:飛書走檄[fēi shū zǒu xí]
【解釋】迅速地書寫文件。
【出處】唐·李白《送程劉二侍御兼獨孤判官赴安西幕府》詩:“繡衣貂裘明積雪,飛書走檄如飄風。”
【示例】論都及政者宗班張,飛書走檄者征陳琳。 ——唐·崔祐甫《穆氏四子講藝記》
【第88句】:讀書君子[dú shū jūn zǐ]
【解釋】舊時稱有志操有學問的人。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末云]敢問小姐常出來么?[紅怒云]先生是讀書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示例】高贊見女兒人物整齊,且又聰明,不肯將他配個平等之,定要揀個讀書君子、才貌兼全的配他,聘禮厚薄到也不論。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
【第89句】:金書鐵券[jīn shū tiě quàn]
【解釋】鐵券:古代帝王賜給功臣的鐵制憑證。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的憑證。
【出處】唐·羅隱《代武肅王錢繆謝賜鐵券表》:“賜臣金書鐵券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