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效”的成語(39個)
本文整理了效死輸忠、卓著成效、去順效逆等含“效”的成語39個,其中“效”開頭的成語7個,“效”結尾的成語15個,“效”在中間的成語17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效”開頭的成語【第1句】:效死輸忠[xiào sǐ shū zhōng]
【解釋】指竭盡忠誠。
【出處】《舊五代史·晉書·皇甫遇王清等傳倫》:“若乃世道方泰,則席寵恃祿者實繁;世運既屯,則效死輸忠無幾。”
【第2句】:效死疆場[xiào sǐ jiāng chǎng]
【解釋】到邊疆拼死報效國家。
【出處】明·張居正《再乞休致疏》:“雖執(zhí)殳荷戈,效死疆場,亦所弗避。”
【示例】八旗士卒,多爭先用命,效死疆場,丁口稀少。 ——清·昭梿《嘯亭雜錄·一·愛惜滿州士卒》
【第3句】:效死勿去[xiào sǐ wù qù]
【解釋】指竭盡忠誠。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
【示例】設在圍城中,內無糧芻,外無救援,當如何?先生應聲曰:“效死勿去”。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獻三·蘇門孫先生言行》
【第4句】:效死弗去[xiào sǐ fú qù]
【解釋】拼死報效,不肯離去。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效死而民弗去。”
【示例】越境而侵入,不能援城亡亦亡之義,負嵎而禍眾,更難以效死弗去為宜。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二百五十二
【第5句】:效顰學步[xiào pín xué bù]
【解釋】比喻盲目模仿而弄巧成拙。亦作“東施效顰”、“邯鄲學步”。
【出處】《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莊子·秋水》:“且子獨不聞夫壽陵余子之學行于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示例】而我今日乃欲摹就衰之儀式,為效顰學步之下策,其毋乃可不必乎。 ——清·梁啟超《保教所以尊孔論》
【第6句】:效犬馬力[xiào quǎn mǎ lì]
【解釋】效勞的謙詞。意思是效犬馬之勞。
【出處】《水滸傳》第八二回:“臣舊歲統(tǒng)率大軍前去征進,非不效犬馬力,奈緣暑熱,軍士不伏水土。”
【第7句】:效命疆場[xiào mìng jiāng chǎng]
【解釋】到邊疆拼死報效國家。
【出處】明·張居正《再乞休致疏》:“雖執(zhí)殳荷戈,效死疆場,亦所弗避。”
【示例】書生典兵,會辦南洋,大不了效命疆場,一死就可報答皇恩,不負平生。 ——高陽《慈禧全傳》五十七
“效”結尾的成語【第1句】:卓著成效[zhuó zhù chéng xiào]
【解釋】卓著:突出。形容有突出的成績或效果
【出處】梁啟超《王荊公傳》第十章:“則知當時青苗法,實卓著成效,而民之涵濡其澤者既久,雖欲強沒其美而有所不可得也。”
【第2句】:以觀后效[yǐ guān hòu xiào]
【解釋】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將罪犯從輕處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現。
【出處】《后漢書·安帝紀》:“秋節(jié)既立,鷙鳥將用,且復重申,以觀后效。”
【示例】蔣中丞人尚忠厚,因見兩司代為求情,亦就答應暫時留差,以觀后效。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八回
【第3句】:酬功給效[chóu gōng gěi xiào]
【解釋】效,呈獻,獻出(生命者)。指賞賜有功勞者。
【出處】《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子胥隨帝部卒入城,檢納干戈,酬功給效。”
【第4句】:百治百效[bǎi zhì bǎi xiào]
【解釋】效:效果,功用。形容醫(yī)術高明,效果很好。
【出處】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一回:“來了一個搖串鈴的道士,說是曾受異人傳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
【第5句】:藥石無效[yào shí wú xiào]
【解釋】藥石:治病的藥物和石針,泛指藥物。藥物已經起不到作用。形容人病情嚴重,無法醫(yī)治。
【出處】唐·宣宗《命皇太子即位文》:“朕以菲薄,獲奉宗祧,十有四年,未臻至理,惟天示遣,降疚于躬,藥石無功,彌留斯迫。”
【示例】蔡的喉疾和肺病,因拖延過久,抵達日本后已是病入膏肓,群醫(yī)束手,藥石無效。 ——丁中江《北洋軍閥史話》一百
【第6句】:相仿相效[xiāng fǎng xiāng xiào]
【解釋】仿:模仿;效:效法。相互模仿效法。
【出處】明·王守仁《傳習錄》中卷:“遂以蕪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強之說,傾詐之謀,攻伐之計。”
【第7句】:無施不效[wú shī bù xiào]
【解釋】指施行的每項策略都收效。
【出處】《荀彧別傳》:“與彧戮力同心,左右王略,發(fā)言授策,無施不效。”
【第8句】:以責后效[yǐ zé hòu xiào]
【解釋】責:要求。對犯法或犯錯誤的人做出寬恕處理的決定后,要求其在一段時間內改正其錯誤。
【出處】《晉書·蔡豹傳》:“豹欲徑進,鑒執(zhí)不聽。協又奏免鑒官,委豹為前鋒,以鑒兵配之,降號折沖將軍,以責后效。”
【示例】惟王宗濋首引衛(wèi)兵逃遁,以致都城失守,不可不責。此外一切不問,以責后效后效。 ——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卷九十八
【第9句】:立功自效[lì gōng zì xiào]
【解釋】效:報效,獻出。指立功以作貢獻。
【出處】《資治通鑒·魏紀二》:“江邊諸將,各欲立功自效,多陳便宜,有所掩襲。”
【示例】只將郭子儀手下仆人失慎的,就地正法,赦郭子儀之罪,許其自后立功自效。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八十三回
【第10句】:著有成效[zhù yǒu chéng xiào]
【解釋】著:顯著。有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出處】明·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訪勸諭著有成效者,縣官備禮親造其廬,重加獎勵。”
【示例】嘉慶間,四川舉辦鄉(xiāng)團,行堅壁清野之法,著有成效,自應仿辦。(《清史稿·兵志四》)
【第11句】:西顰東效[xī pín dōng xiào]
【解釋】西施捧心、東施效顰。比喻以丑陋學美好而愈顯其丑。
【出處】清·無名氏《少年登場》:“西顰東效,沒來由把國民價值掃地盡了。”
【第12句】:上行下效[shàng xíng xià xiào]
【解釋】效:仿效,跟著學。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著怎么干。
【出處】漢·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舊唐書·賈曾傳》:“上行下效,淫俗將成。”
【示例】殊途同歸,皆得其垂衣而治;上行下效,終聞乎比屋可封。 ——宋·范仲淹《堯舜率天下以仁賦》
【第13句】:卓有成效[zhuó yǒu chéng xiào]
【解釋】卓:卓越,高超。有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出處】明·王守仁《申行十家牌法》:“若巡訪勸諭著有成效者,縣官備禮親造其廬,重加獎勵。”
【示例】我們要奮發(fā)地工作,卓有成效地完成上級交給我們的任務。
【第14句】:明驗大效[míng yàn dà xiào]
【解釋】顯著而又巨大的效驗。同“明效大驗”。
【出處】宋·張琰《<洛陽名園記>序》:“后十五年,無一不如公料者,至今明驗大效,與始言若符節(jié)。”
【第15句】:行之有效[xíng zhī yǒu xiào]
【解釋】之:代詞,它,指辦法、措施等;效:成效,效果。實行起來有成效。指某種方法或措施已經實行過,證明很有效用。
【出處】晉·張華《博物志·方士》:“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達,其論養(yǎng)性法則可施用,大略云……武帝行之有效。”
【示例】整風是在我們歷史上行之有效的辦法。 ——毛澤東《中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效”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去順效逆[qù shùn xiào nì]
【解釋】順、逆:指對君主、國家的叛逆和忠順。比喻背離道,仿效壞人干壞事。
【出處】《左傳·隱公三年》:“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
【示例】試想用弱敵強,怎得為明?去順效逆,怎得為智?去順效逆,怎得為忠? ——蔡東藩《后漢演義》第四十六回
【第2句】:窺伺效慕[kuī sì xiào mù]
【解釋】窺伺:暗中觀察動靜;效慕:模仿。背地里偷看并模仿。
【出處】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視駝所種樹,或遷徙,無不活。且碩茂,蚤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第3句】:臨危效命[lín wēi xiào mìng]
【解釋】效:奉獻。面對危急,獻出自己的生命。
【出處】宋·歐陽修《謝復龍圖閣直學士表》:“徒因學古之勤,粗識事君之節(jié),茍臨危效命,尚當不顧以奮身,況為善無傷,何憚竭忠而報國。”
【第4句】:東施效顰[dōng shī xiào pín]
【解釋】效:仿效;顰:皺眉頭。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出處】《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示例】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且更是可厭。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回
【第5句】:東家效顰[dōng jiā xiào pín]
【解釋】顰:皺眉頭。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出處】參見“東施效顰”。
【示例】三位太太都十分贊賞。李夫人道:'我們何不做個東家效顰。’ ——《花月痕》第二二回
【第6句】:捧心效西子[pěng xīn xiào xī zǐ]
【解釋】效:仿效。丑人用手捫著胸口學西施模樣,反而愈顯其丑。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出處】《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絜妻子而去之走。”
【示例】我豈醫(yī)巫魘勝者耶?汝欲自捧心效西子耳。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嫦娥》
【第7句】:知效一官[zhì xiào yī guān]
【解釋】知:同“智”,才智;效:勝任。才智能力可以勝任一官之職
【出處】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第8句】:群起效尤[qún qǐ xiào yóu]
【解釋】大家一起向壞的學習。
【出處】《二度梅全傳》:“恐此子效尤,干那結交權黨,勢壓班僚,喪失名節(jié)的事,豈不辱我一門清白?”
【示例】這些壞作風應該根除,以免群起效尤。
【第9句】:急效近功[jí xiào jìn gōng]
【解釋】近:眼前的;功:成功。急于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
【出處】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對膠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第10句】:報效萬一[bào xiào wàn yī]
【解釋】報效:為報答恩情而為之效力。指恩德極大,只給以微不足道的報答。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八回:“且今上體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曠恩,雖肝腦涂地,豈能報效萬一!”
【第11句】:以儆效尤[yǐ jǐng xiào yóu]
【解釋】儆:使人警醒,不犯錯誤;效:仿效,效法;尤:過失。指處理一個壞人或一件壞事,用來警告那些學著做壞事的人。
【出處】《左傳·莊公二十一年》:“鄭伯效尤,其亦將有咎!”
【示例】我以為各人均應先打屁股百下,以儆效尤。 ——魯迅《準風月談·文床秋夢》
【第12句】:處實效功[chǔ shí xiào gōng]
【解釋】處:辦理;效:效驗;功:功績。處理事情從實際出發(fā),講究功效。
【出處】漢·桓寬《鹽鐵論·非鞅》:“言之非難,行之為難,故賢者處實而效功,亦非徒陳空文而已。”
【第13句】:尤而效之[yóu ér xiào zhī]
【解釋】指明知其為錯誤而有意仿效之。
【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示例】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露布》:“高曳長縑,虛張功捷,尤而效之,其罪彌大。”
【第14句】:納忠效信[nà zhōng xiào xìn]
【解釋】納;獻納;效:獻出。獻出忠心和諍言。
【出處】西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明主。”
【第15句】:明效大驗[míng xiào dà yà]
【解釋】效、驗:效果。顯著而又巨大的效驗。
【出處】《漢書·賈誼傳》:“是非其明效大驗邪?”
【示例】六年三月,逆賊復陷揚州,終不敢越灣頭、萬福橋一步,是未堵各壩足以扼賊之明效大驗。 ——《清史稿·郭沛霖傳》
【第16句】:去逆效順[qù nì xiào shùn]
【解釋】逆:違背。脫離叛逆者,效法忠于國家的人。
【出處】唐·陸贄《詔諭淮西將吏詔》:“如能去逆效順,因事建功,明設科條,以示褒勸。”
【示例】當由四川省臣據實奏聞,文宗以他去逆效順,厚加慰諭。 ——蔡東藩《元史演義》第四十五回
【第17句】:成效卓著[chéng xiào zhuó zhù]
【解釋】獲得的成績非常顯著。
【示例】經過這一段的刻苦努力,他成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