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衛”的成語(22個)
本文整理了獨坐窮山,引虎自衛、魯衛之政等含“衛”的成語22個,其中“衛”結尾的成語10個,“衛”在中間的成語12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衛”結尾的成語【第1句】:獨坐窮山,引虎自衛[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
【解釋】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3回:“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第2句】:首尾相衛[shǒu wěi xiāng wèi]
【解釋】比喻互相援救。
【出處】《晉書·溫嶠傳》:“至于首啟戎行,不敢有辭,仆與仁公當如常山之蛇,首尾相衛,又唇齒之喻也。”
【第3句】:官官相衛[guān guān xiāng wèi]
【解釋】指官員之間互相包庇。同“官官相護”。
【出處】明·無名氏《勘金環》第四折:“若見那防御和同知,兄弟也你可休官官相衛。”
【示例】這就是自古所說的官官相衛。
【第4句】:炊粱跨衛[chuī liáng kuà wèi]
【解釋】衛,驢的別名。用高粱做飯,騎驢子代步。形容簡樸的生活。
【出處】清·鈕琇《觚剩·蔣山傭》:“[顧炎武]常言:'生平最憎者舟輿,而炊粱跨衛,乃此身安處也。’”
【第5句】:引狼自衛[yǐn láng zì wèi]
【解釋】猶言引虎自衛。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出處】王樹楠《武漢戰紀》:“命下之日,太后抱太子痛哭,言者交章論諫,且有引狼自衛之喻。”
【第6句】:獨坐窮山,放虎自衛[dú zuò qióng shān,fàng hǔ zì wèi]
【解釋】窮:沒有出路。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深山里,放出老虎來護衛自己。比喻獨自為憂愁所包圍。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
【第7句】:引虎自衛[yǐn hǔ zì wèi]
【解釋】引:招引。引來老虎,保衛自己。比喻企圖依仗惡人,結果反受其害。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3回:“嚴顏在巴郡,聞劉璋差法正請玄德入川,拊心而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示例】這正是無異引虎自衛。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三章第七節
【第8句】:富比陶衛[fù bǐ táo wèi]
【解釋】陶:指陶邑,原為戰國時期秦國大臣魏冉的封地,比王室還富有;衛:商鞅原衛人,后封于商。像陶衛一樣富有。形容非常富裕。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裂地定封,富比陶衛。”
【第9句】:放虎自衛[fàng hǔ zì wèi]
【解釋】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利用壞人而自招災禍。
【出處】晉·常璩《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者也。”
【示例】得緩須臾策亦妙,放虎自衛且勿消。 ——清·許楣《糧勇歌》
【第10句】:公侯勛衛[gōng hóu xún wèi]
【解釋】公爵、侯爵、勛臣、宿衛。泛指名門貴族。
【出處】清·孔尚任《桃花扇·鬧榭》:“你看這般富麗,都是公侯勛衛之家。”
“衛”在中間的成語【第1句】:魯衛之政[lǔ wèi zhī zhèng]
【解釋】比喻情況相同或相似。
【出處】語出《論語·子路》:“魯衛之政,兄弟也。”魯是周朝周公的封國,衛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國,兩國的政治情況也像兄弟一樣差不多。
【示例】大家都在爭奪出版處。'有奶便是娘’,于是便生出了在文化強盜頤使下從事文化運動的滑稽現象。這種滑稽和所謂'官民合辦’其實是魯衛之政。 ——郭沫若《從典型說起》
【第2句】:鄭衛之曲[zhèng wèi zhī qǔ]
【解釋】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因儒家認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樂,故斥之為淫聲。
【出處】《史記·樂書》:“故云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淫。”
【示例】臣聞秦王好淫聲,華陽后為之不聽鄭衛之曲。(漢·荀悅《前漢紀·宣帝紀三》)
【第3句】:沒衛飲羽[méi wèi yǐn yǔ]
【解釋】指連箭的翎都射沒在物體中。極言射力之大。
【出處】漢·王充《論衡·儒增》:“儒書之言楚熊渠子、養由基、李廣射寢石,矢沒衛飲羽者,皆增之也。”
【第4句】:傾柯衛足[qīng kē wèi zú]
【解釋】指善于保護自己。
【出處】《左傳·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鮑莊子之知不如葵,葵猶能衛其足。’”杜預注:“葵傾葉向日,以蔽其根。”
【示例】《梁書·劉孝綽傳》:“臣不能銜珠避顛,傾柯衛足,以茲疏幸,與物多忤。”
【第5句】:燕巢衛幕[yàn cháo wèi mù]
【解釋】比喻處境非常危險。
【出處】《孔子家語·正論》:“衛孫文子得罪于獻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擊鐘焉。延陵季子適晉過戚,聞之曰:'異哉!夫子之在此,猶燕子巢于幕也,懼猶未也,又何樂焉?君又在殯,可乎?’”
【示例】《舊唐書·李密傳》:“燕巢衛幕,魚游宋池,殄滅之期,匪朝伊暮。”
【第6句】:鄭衛桑間[zhèng wèi sāng jiān]
【解釋】鄭衛:春秋時鄭、衛二國;桑間:在濮水之上。指亡國之音。
【出處】《禮記·樂記》:“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
【示例】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羿國之樂也。 ——秦·李斯《上書秦始皇》
【第7句】:看殺衛玠[kàn shā wèi jiè]
【解釋】衛玠:晉人,字叔寶,風采極佳,為眾人所仰慕。衛玠被人看死。比喻為群眾所仰慕的人。
【出處】《晉書·衛玠傳》:“京師人士聞其姿容,觀者如堵。玠勞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時年二十七,時人謂玠被看殺。”
【示例】衛玠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墻。玠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 ——明·李贄《初潭集·師友十》
【第8句】:鄭衛之聲[zhèng wèi zhī shēng]
【解釋】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因儒家認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樂,故斥之為淫聲。
【出處】《呂氏春秋·季夏紀》:“鄭衛之聲,桑間之音,此亂國之所好,衰德之所說。”
【示例】揚雄以為靡麗之賦,勸百而風一;猶騁鄭衛之聲,曲終而奏雅,不已戲乎!(《漢書·司馬相如傳贊》)
【第9句】:楚腰衛鬢[chǔ yāo wèi bìn]
【解釋】指細腰秀發。借指美女。
【出處】唐·李賀《洛姝真珠》詩:“市南曲陌無秋涼,楚腰衛鬢四時芳。”
【第10句】:保家衛國[bǎo jiā wèi guó]
【解釋】保衛家鄉和祖國。
【出處】冰心《跟小朋友談訪埃觀感》:“在保家衛國的強烈感情里,我們兩國人民是血肉相連的!”
【示例】男子漢應擔當起保家衛國的重任。
【第11句】:鄭衛之音[zhèng wèi zhī yīn]
【解釋】鄭衛:指春秋時的鄭國和衛國。指春秋戰國時鄭、衛等國的民間音樂。
【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樂記》:“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
【示例】出入無得入茶房酒肆,市巷之語,鄭衛之音,未嘗一經于耳。 ——明·劉元卿《賢奕編·家閑》
【第12句】:精衛填海[jīng wèi tián hǎi]
【解釋】精衛:古代神話中的鳥名。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后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出處】《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示例】賓南如精衛填海,每不自量。 ——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