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間詞話·用詩人之眼》經典解讀
王國維《人間詞話·用詩人之眼》經典解讀
用詩人之眼
“君王枉把平陳業,換得雷塘數畝田”,政治家之言也?!伴L陵亦是閑邱隴,異日誰知與仲多”,詩人之言也。政治家之眼,域于一人一事。詩人之眼,則通古今而觀之。詞人觀物,須用詩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故感事、懷古等作,當與壽詞同為詞家所禁也。
舉例之目的依舊是講求詩人行文之真。
詩人行文必須用詩人之眼,而杜絕政治家之眼。
政治家的眼中看到的總是利與弊,所見受到限制,所寫也缺乏渾成大氣。
政治家是求實際現實功利的,文學家是純粹審美超越功利的。
王國維在自我精神的文學王國試圖建立一個純粹的文學世界,反對功利主義對文學的侵蝕,把文學上升為精神上給人指引的信仰。他曾說:“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學家?!?/p>
眼睛直通內心,眼睛是內心的顯現。王國維對詩人要求極高,詩人必須具備一顆干凈得不染人間煙火的心,有這樣的心,生出的才是一雙清澈的眼,哪怕是詩人經歷了人生坎坷,人生的坎坷正是磨煉詩人心靈的必經之路。
只有眼睛清澈悲憫的詩人,才能以奴仆命風月,與花鳥共憂樂。
詩人的眼必須悲憫眾生,才能通觀今古,發慷慨之歌,抒人生之闊。
文學家擺脫了社會的功利,嘗遍了世間百態,擁有一顆寧靜的心,就得到一雙平和安靜的觀察世界的眼睛。那么詩人就具有了叔本華所說的“卓越的靜觀能力”,內心平靜方能將世間外物復雜之牽絆,用文字細細分理清楚,再用文學的優美形式表現。心中所見,筆下所寫,無一不是文學真誠的藝術境界。
所謂的“詩人之眼”也就是“詩人之心”,就是詩人的一顆對俗世能入能出、毫無功利的赤子之心。
那么,“詩人之眼”就是強調擯棄功利、超脫俗世的審美觀了。
【注】
羅隱,唐代詩人,有詩集《甲乙集》傳世,其《煬帝陵》:“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換雷塘數畝田。”
唐彥謙,唐代詩人,其《仲山》(高祖兄仲山隱居之所):“千載遺蹤寄薜蘿,沛中鄉里漢山河。長陵亦是閑丘垅,異日誰知與仲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