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咄”的成語(10個)
本文整理了咄咄逼人、樂嗟苦咄等含“咄”的成語10個,其中“咄”開頭的成語7個,“咄”結(jié)尾的成語3個,包括成語的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咄”開頭的成語【第1句】:咄咄逼人[duō duō bī rén]
【解釋】咄咄:使人驚奇的聲音。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fā)展迅速,給人壓力。
【出處】晉·衛(wèi)鑠《與釋某書》:“衛(wèi)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學(xué)衛(wèi)真書,咄咄逼人。”
【示例】書中攻擊楊朱、墨翟兩派,辭鋒咄咄逼人。 ——朱自清《經(jīng)典常談·四書第七》
【第2句】:咄嗟之間[duō jiē zhī jiān]
【解釋】一呼一諾之間。表示時間極短。
【出處】《北齊書·李渾傳》:“烏合之眾,易可崩離。若簡練驍勇,銜枚夜襲,徑趨營下,出其不意,咄嗟之間,便可擒殄。”
【第3句】:咄嗟便辦[duō jiē biàn bàn]
【解釋】咄嗟:一呼一諾之間,形容時間短。比喻馬上就辦到。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石崇為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示例】你吩咐的事情,我們咄嗟便辦。
【第4句】:咄咄怪事[duō duō guài shì]
【解釋】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示例】噫!一小說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 ——清·陶曾佑《論小說之勢力及其影響》
【第5句】:咄嗟立辦[duō jiē lì bàn]
【解釋】咄嗟:一呼一諾之間,形容時間短。比喻馬上就辦到。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汰侈》:“石崇為客作豆粥,咄嗟便辦。”
【示例】是故為山九仞,可以簣土積成,峻宇雕墻,可以咄嗟立辦。 ——清·無名氏《杜詩言志》卷二
【第6句】:咄嗟叱咤[duō jiē chì zhà]
【解釋】咄嗟、叱咤:發(fā)怒時大聲呵叱、吆喝。形容發(fā)怒時大聲喊叫的聲音。
【出處】宋·蘇轍《三國論》:“昔者項籍有百戰(zhàn)百勝之威而執(zhí)諸侯之柄,咄嗟叱咤奮其暴怒。”
【第7句】:咄咄書空[duō duō shū kōng]
【解釋】形容失志、懊恨之態(tài)。
【出處】《晉書·殷浩傳》載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示例】[梁鼎芬]既失志,有咄咄書空之感,去秋,遂因政變作符命數(shù)篇,詩以記之。 ——章炳麟《梁園客》詩自注
“咄”結(jié)尾的成語【第1句】:樂嗟苦咄[lè jiē kǔ duō]
【解釋】高興時招喚,不高興時責(zé)罵。形容對人態(tài)度惡劣。
【出處】《鹖冠子·博選》:“憑幾據(jù)杖指麾而使則廝役者至,樂嗟苦咄則徒隸之人至矣。”
【第2句】:書空咄咄[shū kōng duō duō]
【解釋】為嘆息、憤慨、驚詫的的典實。
【出處】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示例】書空咄咄知誰解,擊缶嗚嗚卻自驚。 ——金·元好問《鎮(zhèn)平縣齋感懷》詩
【第3句】:怪事咄咄[guài shì duō duō]
【解釋】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同“咄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