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饑”的成語大全(69個(gè))
小編為您整理了饑腸雷動(dòng)、飽漢不知餓漢饑、食饑息勞等含“饑”的成語69個(gè),其中“饑”開頭的27個(gè),“饑”結(jié)尾的20個(gè),“饑”在中間的22個(gè),及其解釋、出處和示例等。
“饑”開頭的成語
【第1句】:饑腸雷動(dòng)[jī cháng léi dòng]
【解釋】肚子餓得像打雷一樣響。形容非常饑餓。
【出處】宋·蘇軾《次韻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夜來饑腸如轉(zhuǎn)雷,旅愁非酒不可開。”宋·陸游《貧甚戲作絕句》:“饑腸雷動(dòng)尋常事,但誤生臺(tái)兩鵲來。”
【第2句】:饑虎不可為鄰[jī hǔ bù kě wéi lín]
【解釋】鄰:鄰居。比喻不要與窮兇極惡之人在一起。
【出處】清·江日升《臺(tái)灣外記》:“饑虎不可為鄰,我提師遠(yuǎn)出,弟當(dāng)留心防范。”
【第3句】:饑寒交湊[jī hán jiāo còu]
【解釋】衣食無著,又餓又冷。形容生活極端貧困。同“饑寒交迫”。
【出處】《宋書·袁湛傳》:“不敦其本,則末業(yè)滋章;饑寒交湊,則廉恥不立。”
【第4句】:饑附飽揚(yáng)[jī fù bǎo yáng]
【解釋】附:依附,歸附;揚(yáng):飛揚(yáng)。不得志時(shí)即來依附,得志時(shí)便遠(yuǎn)走高飛。
【出處】《后漢書·呂布傳》:“譬如養(yǎng)鷹,饑即為用,飽則飏去。”
【示例】滿少卿饑附飽揚(yáng),焦文姬生仇死恨。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第5句】:饑而忘食[jī ér wàng shí]
【解釋】食:吃飯。盡管很饑餓,但也忘記了吃飯。形容極其憂慮的樣子。
【出處】《史記·趙世家》:“今吾憂之,夜而忘寢,饑而忘食。”
【第6句】:饑不擇食[jī bù zé shí]
【解釋】擇:挑揀。不管什么都吃。比喻需要急迫,顧不得選擇。
【出處】宋·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卷三十:“問:'如何是和尚家風(fēng)?’師曰:'饑不擇食。’”
【示例】自古有幾般: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三回
【第7句】:饑寒交切[jī hán jiāo qiē]
【解釋】饑餓與寒冷一齊逼來。形容無衣無食,生活極其貧困。
【出處】宋·王讜《唐語林·政事上》:“高祖時(shí),嚴(yán)甘羅,武功人,剽劫,為吏所拘。上謂曰:'汝何為作賊?’對(duì)曰:'饑寒交切,所以為盜。’”
【第8句】:饑驅(qū)叩門[jī qū kòu mén]
【解釋】指為饑餓驅(qū)使,叩門求食。
【出處】語出晉·陶潛《乞食》詩:“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示例】先生晚食當(dāng)肉,徐步當(dāng)車,視淵明饑驅(qū)叩門,不亦彼困而此亨乎? ——清·錢謙益《吳封君七十序》
【第9句】:饑鷹餓虎[jī yīng è hǔ]
【解釋】比喻兇殘貪婪。
【出處】《魏書·宗室暉傳》:“侍中盧昶,亦蒙恩眄,故時(shí)人號(hào)曰:'餓虎將軍,饑鷹侍中。’”
【第10句】: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jī zhě yì wéi shí,kě zhě yì wéi yǐn]
【解釋】饑餓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飲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滿足。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示例】兄能與協(xié)和交歡,此則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之會(huì)。 ——章炳麟《與熊克武書》
【第11句】:饑則附人,飽便高揚(yáng)[jī zé fù rén,bǎo biàn gāo yáng]
【解釋】附:依附,歸附;揚(yáng):飛揚(yáng)。餓了就來歸附,飽了就飛走了。比喻人不得志即來依附,得志時(shí)就遠(yuǎn)走高飛,忘恩負(fù)義。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呂布傳》:“譬如養(yǎng)鷹,饑即為用,飽則揚(yáng)去。”
【示例】且垂猶鷹也饑則附人,飽便高揚(yáng)。 ——唐·房玄齡《晉書·慕容垂載記》
【第12句】:饑火燒腸[jī huǒ shāo cháng]
【解釋】饑不可忍,如火燒肚腸。形容饑餓不堪,難以忍受。
【出處】唐·白居易《旱熱二首》:“壯者不耐饑,饑火燒其腸。”
【示例】饑火燒腸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宋·蘇軾《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應(yīng)》詩
【第13句】:饑飽勞役[jī bǎo láo yì]
【解釋】指生活勞苦,食無定時(shí)。
【出處】元·高文秀《黑旋風(fēng)》第三折:“俺哥哥三朝的五日,可便忍餓耽饑,五六日不曾嘗著水米,常言道饑飽勞役。”
【第14句】:饑飡渴飲[jī cān kě yǐn]
【解釋】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形容生活必需。同“饑餐渴飲”。
【第15句】:饑渴交迫[jī kě jiāo pò]
【解釋】饑渴同時(shí)襲來。形容饑渴交加。
【出處】宋·洪邁《夷堅(jiān)丁志·華陽洞門》:“右邊石池,荷花方爛漫,雖饑渴交攻,而花與水皆不可及。”
【示例】晝伏夜行,竊瓜果為糧,幸無覺者,一夕饑渴交迫,遙望一燈熒然。 ——清·紀(jì)昀《灤陽消夏錄·齊舜庭》
【第16句】:饑凍交切[jī dòng jiāo qiē]
【解釋】饑餓與寒冷一齊逼來。形容無衣無食,生活極其貧困。
【出處】宋·洪邁《夷堅(jiān)丙志·魚肉道人》:“父母欲其死,置于室一隅,饑凍交切,然竟不死。”
【第17句】:饑不遑食[jī bù huáng shí]
【解釋】形容全神貫注地忙于事務(wù)。同“饑不暇食”。
【出處】《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雖有餱糧,饑不遑食。”
【第18句】:饑寒交至[jī hán jiāo zhì]
【解釋】衣食無著,又餓又冷。形容生活極端貧困。同“饑寒交迫”。
【出處】晉·陶潛《勸農(nóng)》詩:“宴安自逸,歲暮奚冀?擔(dān)石不儲(chǔ),饑寒交至。”
【示例】他過著饑寒交至的窮困生活。
【第19句】:饑寒交迫[jī hán jiāo pò]
【解釋】交:一起,同時(shí)。衣食無著,又餓又冷。形容生活極端貧困。
【出處】晉·陶潛《勸農(nóng)》:“宴安自逸,歲暮奚冀?擔(dān)石不儲(chǔ),饑寒交至。”宋·王讜《唐語林》卷一:“上謂曰:'汝何為作賊?’對(duì)曰:'饑寒交迫,所以為盜。’”
【示例】吾十?dāng)?shù)年來,饑寒交迫,不萌他念者,望汝成立室家,為爾父延一線也。 ——清·袁枚《子不語》
【第20句】:饑饉薦臻[jī jǐn jiàn zhēn]
【解釋】饑饉:饑荒;薦臻:接連到來。連年災(zāi)荒不斷。
【出處】《詩經(jīng)·大雅·云漢》:“何辜今之人,天降喪亂,饑饉薦臻。”
【示例】霜旱為災(zāi),所在不稔,饑饉薦臻,方成儉弊。 ——《魏書·崔光傳》
【第21句】:饑餐渴飲[jī cān kě yǐn]
【解釋】餓了吃飯,渴了喝水。形容生活必需。
【出處】宋·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卷十六:“說得天花亂墜,爭(zhēng)似饑餐渴飲。”
【示例】少不得饑餐渴飲,夜住曉行,不在話下。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楊溫?cái)r路虎傳》
【第22句】:饑附飽飏[jī fù bǎo yáng]
【解釋】附:依附,歸附;揚(yáng):飛揚(yáng)。不得志時(shí)即來依附,得志時(shí)便遠(yuǎn)走高飛。
【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呂布傳》:“譬如養(yǎng)鷹,饑即為用,飽則飏去。”
【示例】滿少卿饑附飽飏,焦文姬生讎死報(bào)。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1卷
【第23句】:饑焰中燒[jī yàn zhōng shāo]
【解釋】猶饑火燒腸。形容饑餓難忍。
【出處】清·王韜《淞隱漫錄·王蟾香》:“日既暮,枵腹獨(dú)行衢市間,饑焰中燒,無所為計(jì)。”
【示例】臨近中午,我已經(jīng)饑焰中燒了。
【第24句】:饑不暇食[jī bù xiá shí]
【解釋】肚子餓了也沒空吃飯。形容全神貫注地忙于事務(wù)。
【出處】《太平廣記》卷八引晉·葛洪《神仙傳·陰長(zhǎng)生》:“饑不暇食,思不敢歸,勞不敢息。”
【示例】日不為暑,風(fēng)不為寒,渴不暇飲,饑不暇食,孳孳焉從于王事者,賞使之然也。 ——宋·李覯《強(qiáng)兵策八》
【第25句】:饑來吃飯[jī lái chī fàn]
【解釋】餓了就吃飯。比喻隨其常規(guī),順其自然。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
【第26句】:饑渴交攻[jī kě jiāo gōng]
【解釋】饑渴同時(shí)襲來。形容饑渴交加。
【出處】宋·洪邁《夷堅(jiān)丁志·華陽洞門》:“右邊石池,荷花方爛漫,雖饑渴交攻,而花與水皆不可及。”
【第27句】:饑腸轆轆[jī cháng lù lù]
【解釋】饑腸:饑餓的肚子;轆轆:車行聲。肚子餓得咕咕直響。形容十分饑餓。
【出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示例】這時(shí)已錯(cuò)了傳膳的時(shí)刻,都是天色微明吃的早飯,至此無不饑腸轆轆。 ——高陽《玉座珠簾》上冊(cè)
“饑”結(jié)尾的成語
【第1句】:飽漢不知餓漢饑[bǎo hàn bù zhī è hàn jī]
【解釋】飽:吃足;饑:饑餓。比喻處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別人的苦衷。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第45回:“誤了差使,釘子是我碰!你飽人不知餓人饑。”
【示例】你這是'飽漢不知餓漢饑’。
【第2句】:兔死犬饑[tù sǐ quǎn jī]
【解釋】比喻敵人滅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出處】明·張居正《答兩廣劉凝齋言賊情軍情民情》:“鳥盡弓藏,兔死犬饑,故諸將士多張大賊勢(shì)者,亦未可盡以為然也。”
【第3句】:樂道忘饑[lè dào wàng jī]
【解釋】指醉心于圣道。
【出處】《晉書·樂志》:“與君周旋,樂道忘饑。我心虛靜,我志沾濡。”
【第4句】:積谷防饑[jī gǔ fáng jī]
【解釋】?jī)?chǔ)存糧食,防備饑荒。
【出處】《敦煌變文集·父母恩重經(jīng)講經(jīng)文》:“書云:積谷防饑,養(yǎng)子防老。”
【示例】又道是養(yǎng)兒代老,積谷防饑。 ——元·高則誠《琵琶記·諫父》
【第5句】:養(yǎng)兒代老,積谷防饑[yǎng ér dài lǎo,jī gǔ fáng jī]
【解釋】指養(yǎng)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同“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
【出處】元本高明《琵琶記·牛小姐諫父》:“[貼]爹爹,正是養(yǎng)兒代老,積谷防饑。”
【第6句】:養(yǎng)小防老,積谷防饑[yǎng xiǎo fáng lǎo,jī gǔ fáng jī]
【解釋】積:聚,儲(chǔ)蓄。生養(yǎng)兒子是為了方便老年生活,儲(chǔ)存谷物是為了防備荒年挨餓
【出處】元·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養(yǎng)小防老,積谷防饑。”
【第7句】:己溺己饑[jǐ nì jǐ jī]
【解釋】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zé)任。
【出處】語出《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示例】或己溺己饑,或獨(dú)清獨(dú)醒,隨其人之性情學(xué)問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 ——清·周濟(jì)《介存齋論詞雜著》
【第8句】:挨凍受饑[ái dòng shòu jī]
【解釋】挨:遭受。指缺衣少食的窮困狀況
【出處】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9回:“弟子自知根行淺薄,所以冒危歷險(xiǎn)挨凍受饑求拜師尊,冀求脫胎換骨入圣超凡。”
【第9句】:畫餅充饑[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釋】畫個(gè)餅來解除饑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出處】《三國志·魏志·盧毓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
【示例】小生待畫餅充饑,小姐似望梅止渴。 ——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十六出
【第10句】:飽人不知餓人饑[bǎo rén bù zhī è rén jī]
【解釋】比喻處境順利、優(yōu)越或個(gè)人愿望得到滿足的人,不理解處境困難、惡劣或個(gè)人愿望不得實(shí)現(xiàn)的人的苦衷。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第45回:“誤了差使釘子是我碰!你飽人不知餓人饑!”
【示例】你別飽人不知餓人饑,我們需要他的幫助。
【第11句】:如渴如饑[rú kě rú jī]
【解釋】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同“如饑如渴”。
【出處】三國·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軍贈(zèng)詩》之十四:“思我良朋,如渴如饑,愿言不獲,愴矣其悲。”
【示例】我如渴如饑地讀著各種文學(xué)書和理論書,也學(xué)了外科醫(yī)藥知識(shí)。 ——吳運(yùn)鐸《把一切獻(xiàn)給黨·永遠(yuǎn)前進(jìn)》
【第12句】: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yǎng ér fáng lǎo,jī gǔ fáng jī]
【解釋】指養(yǎng)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
【出處】《里語徴實(shí)》卷下引宋·左圭《百川學(xué)海》:“婺源詹惠明乞代父償命,臨刑無懼色,曰'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太守曾天游奏之,乃免死。”
【示例】你對(duì)孩子一般兒愛,不問男的女的,大的小的,也不想到什么:'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只拼命的愛去。 ——朱自清《給亡婦》
【第13句】:飽當(dāng)知人饑[bǎo dāng zhī rén jī]
【解釋】自己吃飽了,應(yīng)該知道還有人餓脖子。
【出處】《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
【第14句】:把飯叫饑[bǎ fàn jiào jī]
【解釋】比喻多此一舉。
【出處】宋·蘇軾《答程彝仲推官書》:“所示自是一篇高文,大似把飯叫饑,聊發(fā)千里一笑。”
【示例】他習(xí)慣玩“把飯叫饑”的游戲。
【第15句】:漏脯充饑[lòu fǔ chōng jī]
【解釋】漏脯:掛在檐下風(fēng)干的肉,因屋漏沾水而有毒。餓了吃腐爛發(fā)臭的干肉。比喻只顧眼前,不管后果。
【出處】晉·葛洪《抱撲子·嘉遯》:“咀漏脯以充饑,酣鴆酒以止渴也。”
【第16句】:養(yǎng)子防老,積谷防饑[yǎng zǐ fáng lǎo,jī gǔ fáng jī]
【解釋】指養(yǎng)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同“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
【出處】元·無名氏《認(rèn)金梳》第一折:“兒也,可不道養(yǎng)子防老,積谷防饑,抬舉的你成人長(zhǎng)大,剗的說這等言語那!”
【第17句】:養(yǎng)兒待老,積谷防饑[yǎng ér dài lǎo,jī gǔ fáng jī]
【解釋】指養(yǎng)育兒子以防老年無依靠,保存谷物為防備饑荒。同“養(yǎng)兒防老,積谷防饑”。
【出處】明·馮夢(mèng)龍《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宋敦一日對(duì)渾家說:'自古道:“養(yǎng)兒待老,積谷防饑。”你我年過四旬,尚無子嗣。光陰似箭,眨眼頭白。百年之事,靠著何人?’”
【示例】常言道:“養(yǎng)兒待老,積谷防饑。” ——《平妖傳》第十六回
【第18句】:食不充饑[shí bù chōng jī]
【解釋】形容艱難貧困,勉強(qiáng)維持生活。
【出處】南朝·宋·劉或《立晉熙王嗣詔》:“而諸孫纊不溫體,食不充饑,付之姆你之手。”
【示例】我們?cè)俨幌脒^那種食不充饑的日子。
【第19句】:眼飽肚饑[yǎn bǎo dù jī]
【解釋】眼睛看個(gè)夠,肚子依然餓得慌。比喻只能飽飽眼福,不解決實(shí)際問題。
【出處】元·無名氏《隔江斗智》第四折:“那孫家里擺的好席面,只是我劉封沒造化,單只看的一看,做了眼飽肚中饑哩。”
【示例】若只如此空砑光,眼飽肚饑,有何用處! ——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卷十六
【第20句】:號(hào)寒啼饑[háo hán tí jī]
【解釋】因?yàn)轲囸I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
【出處】唐·韓愈《進(jìn)學(xué)解》:“冬暖而兒號(hào)哭寒,年豐而凄啼饑。
【示例】天涯百指攜空囊,號(hào)寒啼饑日相惱。 ——宋·高登《辭饋金》
“饑”在中間的成語
【第1句】:食饑息勞[sì jī xī láo]
【解釋】指使饑餓者得食,疲勞者休息。
【出處】《墨子·天志中》:“內(nèi)有以食饑息勞,持養(yǎng)其萬民。”
【第2句】:面有饑色[miàn yǒu jī sè]
【解釋】饑色:饑餓的臉色。形容因饑餓而顯得營(yíng)養(yǎng)不良的樣子。
【出處】《韓非子·外儲(chǔ)說左下》:“孫叔敖相楚,棧車牝馬,糲餅菜羹,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饑色,則良大夫也。”
【示例】片刻之間,一個(gè)衣服破爛、面有饑色、鬢發(fā)灰白的老婦被帶到丹墀上來。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五十四章
【第3句】:兇饑妖孽[xiōng jī yāo niè]
【解釋】?jī)矗汗任锊皇眨瓿刹缓谩V葛嚮臑?zāi)害。
【出處】《禮記·禮運(yùn)》:“故無水旱昆蟲之災(zāi),民無兇饑妖孽之疾。”
【第4句】:三饑兩飽[sān jī liǎng bǎo]
【解釋】猶言饑一頓,飽一頓。形容生活艱難。
【出處】宋·惠洪《冷齋夜話·野夫長(zhǎng)短句》:“劉野夫留南京,久未入都,淵材以書督之,野夫答書曰:'跛子一生別無路,展手教,化三饑兩飽。回視云漢,聊以自誑元神。’”
【第5句】:忍饑受餓[rěn jī shòu è]
【解釋】忍受饑餓。形容生活極其貧困,艱難度日。
【出處】元·關(guān)漢卿《五侯宴》第四折:“做娘的忍饑受餓,為子的富貴榮昌。可憐見看看至死,可來報(bào)答你這養(yǎng)育親娘!”
【示例】今日是荒年饑年,虧殺你獨(dú)自支吾。終不然我自溫飽,教你忍饑受餓。 ——明·高明《琵琶記·義倉賑濟(jì)》
【第6句】:己饑己溺[jǐ jī jǐ nì]
【解釋】別人挨餓、落水就象自己挨餓、落水一樣。舊時(shí)形容在位者關(guān)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對(duì)別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將解除別人的痛苦為己任。
【出處】《孟子·離婁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示例】蓋自有受命治水之禹,承命教稼之稷,自然當(dāng)任己饑己溺之事,救焚拯溺之憂,我輩安能代大匠斫哉。 ——明·李贄《焚書·答周柳塘》
【第7句】:餓虎饑鷹[è hǔ jī yīng]
【解釋】比喻兇殘貪婪。
【出處】《魏書·宗室暉傳》:“侍中盧昶,亦蒙恩眄,故時(shí)人號(hào)曰:'餓虎將軍,饑鷹侍中。’”
【示例】衙門里的人,一個(gè)個(gè)是餓虎饑鷹,不叫他們敲詐百姓,敲詐哪個(gè)呢? ——清·李寶嘉《活地獄·楔子》
【第8句】:半饑半飽[bàn jī bàn bǎo]
【解釋】指不求甚飽或吃不飽飯。
【出處】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若論起吳衙內(nèi),只算做半饑半飽,未能趁心像意。”
【示例】老百姓都過著半饑半飽的生活。
【第9句】:忍饑受凍[rěn jī shòu dòng]
【解釋】忍受饑餓與寒冷,形容生活貧困窘迫
【出處】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26回:“家奴逃散一空,惟有一家人董喜,忍饑受凍,常在刑部照料。”
【第10句】:千里饋糧,士有饑色[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
【解釋】饋:贈(zèng)送。缺糧時(shí)從千里之外送來,難免士兵挨餓。比喻遠(yuǎn)糧不解近饑,遠(yuǎn)水不解近渴。
【出處】鄭觀應(yīng)《盛世危言·懇荒》:“千里饋糧,士有饑色,雖有精兵名將,又豈能不飲不食。”
【第11句】:充饑畫餅[chōng jī huà bǐng]
【解釋】畫個(gè)餅子來解餓。比喻虛有其名而無補(bǔ)于實(shí)際。也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出處】元·宋方壺《醉花陰·走蘇卿》:“當(dāng)初指雁為羹,充饑畫餅,道無情卻有情。”
【示例】充饑畫餅讓人笑,但可以自我解嘲。
【第12句】:擔(dān)饑受凍[dān jī shòu dòng]
【解釋】擔(dān):經(jīng)受。經(jīng)受饑餓與寒冷
【出處】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況乃錦衣玉食,歸之自己,擔(dān)饑受凍,受之二親,漫然視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敵,敗壞彝倫,滅絕天理。”
【第13句】:不饑不寒[bù jī bù hán]
【解釋】不挨餓受凍。生活不愁溫飽。
【出處】《齊桓晉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第14句】:兇年饑歲[xiōng nián jī suì]
【解釋】?jī)茨辏耗瓿珊軌摹V富哪辍?/p>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zhuǎn)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示例】夫?yàn)榱钪殻厥咕硟?nèi)之民兇年饑歲免于死亡。 ——宋《二程全書·外書十二》
【第15句】:啼饑號(hào)寒[tí jī háo hán]
【解釋】啼:哭;號(hào):叫。因?yàn)轲囸I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餓受凍的悲慘生活。
【出處】唐·韓愈《進(jìn)學(xué)解》:“冬暖而兒號(hào)寒,年豐而妻啼饑。”
【示例】值歲兇,啼饑號(hào)寒。 ——清·王晫《今世說·賢媛》
【第16句】:忍饑受渴[rěn jī shòu kě]
【解釋】忍受饑渴。形容極其艱難、貧困,苦苦度日。
【出處】《敦煌變文集·捉季布變文》:“忍心饑受渴終難過,須投分義舊情親。”
【示例】我忍饑受渴終于找到回家的路。
【第17句】:如饑如渴[rú jī rú kě]
【解釋】形容迫切的心情或要求。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宋江陪笑道:'怎敢相戲。實(shí)慕員外威德,如饑如渴。萬望不棄鄙處,為山寨之主,早晚共聽嚴(yán)命。’”
【示例】吳運(yùn)鐸《把一切獻(xiàn)給黨·永遠(yuǎn)前進(jìn)》:“我如饑如渴地讀著各種文學(xué)書和理論書,也學(xué)了外科醫(yī)藥知識(shí)。”
【第18句】:忍饑挨餓[rěn jī āi è]
【解釋】忍受饑餓。形容極其貧困。
【出處】余華《活著》:“她每天提著籃子去挖野菜,身體本來就有病,又天天忍饑挨餓,那病真讓醫(yī)生說中了,越來越重。”
【示例】錢花完了,只好忍饑挨餓。
【第19句】:如饑似渴[rú jī sì kě]
【解釋】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餓了急著要吃飯,渴了急著要喝水一樣。
【出處】三國魏·曹植《責(zé)躬》計(jì):“遲奉圣顏,如渴如饑。”
【示例】我如饑似渴地把那二十幾頁的長(zhǎng)文,一口氣讀下去。 ——郭沫若《革命春秋·學(xué)生時(shí)代》
【第20句】:救饑拯溺[jiù jī zhěng nì]
【解釋】指拯救饑餓和危急中的人。
【出處】羅正緯《灤州革命紀(jì)實(shí)初稿》:“除暴安良,乃革命真諦;救饑拯溺,實(shí)吾輩天職。”
【第21句】:千里餽糧,士有饑色[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
【解釋】指遠(yuǎn)糧不解近饑。
【第22句】:一饑兩飽[yī jī liǎng bǎo]
【解釋】猶言每天不能飽食。形容生活貧困。
【出處】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七卷:“錢興日逐做些小經(jīng)紀(jì)供給家主,每每不敷,一饑兩飽。”